308 篇文章
Why so serious ?
黑暗騎士

其他 【經典回顧】《猩球》原版五部曲系列 + 波頓版《決戰猩球》總點評

2017-07-19 13:23:02


 

《人猿星球》(Planet of the Apes, 1968):

信仰與科學,野蠻與文明,人性與野性,種族與階級的精彩辯證!第二幕之後的每場戲都是如此的劇力萬鈞,那場聽證會可謂影史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法庭戲之一。短短不到兩小時即道盡人類自我毀滅、階級意識、奴役其他物種的本能,批判與反諷十足,不朽的劃時代之作。

《異星智慧》的傑克葛倫霍其實就是從卻爾登希斯頓的角色形象移植過去的,他們成為太空人的動機同樣都是想逃離令自己失望的地表人類文明,將自己置身於無盡的孤獨之中。但在尋找宇宙終極意義的旅途上,他們最鄙視的、最想逃離的,反成他們最後的歸屬。

這是他的命運,這是人類的命運,這是無法改變的命運。

 

 

 

《失陷猩球》(Beneath the Planet of the Apes):

少了原著小說的背書(作者只寫了一本),本集直接成為影史最令人失望透頂的續集之一,不過再糟,倒也非一無事處。這集不講人類與猿猴的階級倒置,取而代之的是濃厚的反戰情結,《失陷猩球》問世的時間點,正好是越戰情勢高漲的時期,因此本集索性順應時事講述符合民情的社會議題,讓猿族內部主張和平的科學派狒狒與主張開戰的軍事派猩猩產生明顯的意見分歧。

片中最顯著的反戰符號莫過於猩猩出征時,一群年輕的猿族高舉著「要和平,不要戰爭」的典型嬉皮口號阻擋軍隊的前行。作為一部強調警世意味的科幻片,猿族最終仍無可避免地向敵人開戰,與此同時,長年躲藏地底、與地表野人不同分支的文明化人類也正準備計畫引爆他們視如上帝般神聖的原子彈,企圖消滅率軍逼近的猿族。

兩派人馬都是從戰爭中倖存的民族,然而身為同個演化鏈上的物種,好戰的本性始終不變。以戰止戰最極致的體現,其實是戰到分毫不剩。戰爭之所以止戰,是因為最後被滅除的根源,很可能就是我們自己,沒有以戰止戰的想法,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止戰,倘若人類無法擁抱這樣的思維,終將自爆,正如同本片結尾,地球終究毀在我們的手上。

 

 

《逃離猩球》(Escape from the Planet of the Apes):

第三集是所有猩球電影裡最有幽默感的一部,同時也是預算最低廉的一集。自第二集1970年上映的《失陷猩球》開始,二十世紀福斯便計畫以一年一部的形式推出後續四部完全脫離原著框架的衍伸續集,如此緊湊的製作時程,還能生出比拍壞的第二集更有可看性的續集實屬不易,雖然劇本很粗糙,製作也很簡陋,但概念並不差。

《逃離猩球》刻意將首集三個人類太空人造訪人猿世界的設定顛倒成三個猿族駕著太空船造訪人類世界,基本上就是將《人猿星球》重拍一遍,但改以猿族的角度去檢視人類文明的現象,角色定位完全一樣,只是人猩互換的差別,就連首集的聽證會戲碼也再次重現。猿族與人類社會的互動,比起人類與猿族社會的互動相對輕鬆許多,鬧出不少有趣的笑話

本集利用大量時間理論、奴隸起義的史觀、以及基督隱喻等元素來追朔地球在未來為何會被猿猴統治。猩球五部曲的時空旅行採宿命論,奇拉和康尼留斯是注定回到過去促成猿族的興起,而人類也注定因為他們的出現,對未開化猿猴產生恐懼,從此奴役全球的靈長類,也進而挑起了奴隸反動的開端。地球的歷史將在這無限的迴圈之中不停輪迴。

身懷六甲的奇拉,頓時成了政府的追捕對象,人類害怕她肚裡的孩子會是猿猴進化的關鍵。奇拉和康尼留斯宛如現代版的瑪利亞與聖若瑟,必須躲避希律王的獵殺,確保開啟基督盛世的聖子能夠如願誕下。而這名聖子-凱薩也不負眾望,在未來成為了帶領猿族崛起的先鋒。

 

 

《征服猩球》(Conquest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雖然是《猩球崛起》的故事原型,但是《猩球崛起》拍得比原版好太多了。第四部曲《征服猩球》全片充斥著大量的邏輯漏洞與過度省略的細節描繪,世界觀的建構極其簡陋,很多背景設定都沒有解釋清楚,電影本身的說服力自然也相當低,觀眾也恐怕難以融入。《猩球崛起》補強了《征服猩球》裡最草率卻也最關鍵的環節;凱薩如何發動革命。

《猩球崛起》參考了很多第四集的設定;諸如養育凱薩的馬戲團團長被改編成詹姆斯法蘭柯飾演的科學家(法蘭柯和芙烈達蘋朵的關係同時也融入了第三集的那對動物心理學家情侶),猿猴奴隸改成了人類惡意獵捕的實驗品,州長助理的善良弟弟改成大衛奧伊羅飾演的商人反派等等,其餘除了全新的角色和原創劇情,更多的是對原版系列第一集的致敬。

不過我一直以來都對《征服猩球》很有好感,因預算低廉而無心插柳的極簡主義風格莫名很吸引我;便宜的服裝製作、廉價的內景搭設、範圍極小的棚外取景... 這些元素拼湊出來的意象並不精緻,但意念傳達的很直接。若沒有《征服猩球》,二十世紀福斯不會知道該從何發展重啟三部曲,甚至於獲得巨大的良好迴響,《征服猩球》功不可沒。

 

 
《決戰猩球》(Battle for the Planet of the Apes):
 
猩球五部曲的最終章。不論是原文片名或是劇情主軸,本片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決戰猩球」,提姆波頓重拍版的中文片名只是為了行銷之便才翻成「決戰猩球」。重啟三部曲的第二集《猩球黎明》也參考了不少本集的情節設計;例如凱薩已經組織家庭,並且遭到痛恨人類的軍事派猩猩給背叛,或是地底人類與猿族的最終大戰。

《猩球黎明》中凱薩的大兒子藍眼一度受柯巴操弄的情節,便是改編自本集凱薩的獨子-康尼留斯二世在無意間偷聽見艾多將軍的叛變計畫而慘遭謀害,而康尼留斯二世的死亡也被《猩球黎明》改編成柯巴刺殺凱薩。凱薩最後與柯巴的高塔大戰,亦是出自《決戰猩球》片尾,凱薩將眾叛親離的艾多將軍逼上樹頭隨即摔落而死的一幕。

凱薩試圖與地底人類交好、與猿族和平共存的人類被意圖篡位的艾多將軍關進牢籠、地底人類暗藏足以同歸於盡的秘密武器等橋段也成為了《猩球黎明》的故事基礎;不過雖然參照許多原版故事的概念,《猩球黎明》依舊寫出遠比原版更為出色的劇本,不僅震撼人心,對於「凱薩大帝遭布魯塔斯刺殺」的莎劇情結亦描繪深刻。
 
將「我愛凱撒,但我更愛羅馬」改寫成「我愛羅馬,但我更愛自己」,在《猩球黎明》裡是一種對背叛最赤裸、毫無偏袒餘地的判決,但《決戰猩球》卻只用「每一個凱薩,身邊都會有個布魯塔斯」這種便宜的調侃笑話打發掉這個命題。有趣的是,第一集飾演泰勒的卻爾登希斯頓也曾分別在1950年與1970年出演過《凱薩大帝》,不過他演的是馬克安東尼,而非朱利葉斯凱薩就是了。

《決戰猩球》結局是該系列將警世意味剃除的唯一一部。根據《征服猩球》提出的時空理論,只要改變時間,原先注定的未來便會出現不同的可能性,第一集猿族比人類高等的時空並未發生,取而代之的是人猩從此和諧生活,不過電影最終還是保留了一些解釋空間,暗喻戰爭在未來仍有爆發的可能。其實艾多將軍蠻可憐的,第三集說原本發動革命的是他,原本艾多才是猿族歷史中的救世主,結果殺出陳咬金凱薩,落的他只有扮黑臉的份。風水輪流轉,哭哭。
 
 
 
 
波頓版《人猿星球》(Planet of the Apes, 2001):
 
其實波頓後來的《魔鏡夢遊》和這部重拍版很相像,或者應該說原著小說本來就有這樣的氣質,只是波頓剛好都翻拍過,因此處理方式也很類似。新版的設定確實很有新意;聖經啟示與基督再臨的神話色彩,主角群清楚的對立關係,注重科學發展的人猿國度轉換成充斥著政商名流間的權勢角力,將人猿世界變得更像是人類世界的翻版。
 
不過編導並沒有把這些元素發揮到最好,很多潛在議題都講得不認真,只是用通俗娛樂片的廉價思維在復刻經典,就和提姆波頓的《魔鏡夢遊》一樣,玩心有餘,但內在單薄。除了特殊化妝和場景美術的用心,新版對於猿族的表演方式也相當要求,加入了許多猩猩和猿猴真實的肢體語言,這是雪夫納版所忽略的重點。
 
1968年版雖然外皮套著猿猴裝,但骨子演的依舊是人類,而不是真的猿猴,波頓版才是真正以猿猴為出發點去詮釋文明化後的模樣。但不得不說,兩版找來飾演猿猴角色的卡司底子都很深厚,經常能輕易掌握整場戲的渲染力。結局很有趣,非常的提姆波頓,改用林肯紀念堂來點破人類在惡性循環的爭鬥裡自掘墳墓,批判力道絲毫不輸雪夫納版的自由女神像。

帶領人民打破種族籓籬的林肯竟然是猿猴,這種惡趣味完全是波頓會做的事。平衡種族對立的最後手段,竟是讓被壓迫的一方徹底取代引起戰端的一方,這其實是非常悲哀的結果,「和平共處」看似本該實現的理想,聽在人類的耳裡,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天方夜譚。卻爾登希斯頓的客串登場宛如引言人般,是個很有誠意的致敬。

雪夫納版講述的層面較廣,波頓版僅侷限在種族階級上頭,格局相對窄小。前者訴說的是人類於各方面是否有「更好的可能」,後者訴說的是人類與其他物種(或是同個演化鏈上的兄弟姊妹)是否有「和平的可能」。提出的問題不盡相同,但兩者的答案都是悲觀的。
 
 
歡迎到我的粉絲專頁按讚訂閱 : https://www.facebook.com/filmisland/  
 
 

 



決戰猩球 人猿星球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