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篇文章

影評 敘事>娛樂的改編事件片

2018-04-06 06:48:27


(無雷區)

簡單來說,

這是一部跟據真實劫機事件翻拍的電影,

有濃濃的模仿”亞果出任務”的感覺,

但因為結構鬆散、人物缺乏魅力、劇情缺乏深度、娛樂性也低,

變成一場一個多小時的枯燥。

 

如果真的要說哪裡特別的話

可以說是從巴勒斯坦的角度來看整起事件

 

 

先幫大家補充一下背景知識:

簡單來說,

今日的以色列領土

曾經屬於巴勒斯坦人

在以色列人佔領這塊土地後

趕走原本居住的巴勒斯坦人、於是他們變成難民

無家可歸,散布在領土周圍

多年來的持續戰爭

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回去、重建家園

 

=========================================================
(有雷區)

故事的開場是一個劇場表演、用強烈的音樂

類似非洲鼓,及孩子的吟唱聲,

加上約16位的舞者圍成半圈

有男有女,全部著成西裝、戴黑色圓呢帽

在舞台上, 隨著節奏越發強烈

動作越來越大

 

接著就開始以兩個故事主線來描寫

第一個主線是四個劫機者的劫機過程

穿插這幾個人的背景

第二個主線是以色列總理與國防部長在營救人質上

意見的角力,為的不是成功解救人質

而是屁股能坐久一點

 

四位劫機者

動機最單純而強烈的是唯一的女性

由控制的女主角蘿莎蒙派克出演,

從報紙上讀到一名德國女性的自殺

說出這個女生是被謀殺,不是自殺

並提到是因為自己,這個女生才會被抓進牢裡

等於自己間接殺了這個女生

所以自詡為革命派

希望做出改變

 

男主角則是由惡棍特工中那個自戀的飛行員,

演員丹尼爾布爾演出,

這個角色背景是一位書商,

直到電影下半場

透過同樣身為搶匪的共犯問到”Why are you here?”

才點出他的動機:

“I want to place a bomb in the world.”

聽起來是很大的志向

但也同時非常空泛

 

電影花了很多時間刻畫這個人

但卻因為個性不強烈

動機不強烈

演出沒有太多特色

電影演完了

我還是不知道這個人到底在幹嘛

 

另外兩名搶匪是巴勒斯坦人

這兩人幾乎從頭到尾都黏在一起

鏡頭不多

本來以為只是跑龍套腳色

但其中一位在某一場戲

說了一段話:

“以色列人受到德國人的清洗與屠殺

逃難到巴勒斯坦人的居住地

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巴勒斯坦人

過去受到的虐待,用同樣的方式虐待人”

 

對於這段話

我的解讀是:

仇恨會擴散、不會蒸發

虐待、屠殺會被模仿

猶太人、以色列人,既無辜也殘忍

而每個人的行為會彼此牽扯

發生爭端的地區也會ripple、擴散到其他區域

 

片中有幾段對話都在重複這樣的概念

例如飛航工程師在恩德培機場跟書商搶匪的對話

書商說”德國過去犯過的錯,不是由我來擔”

工程師說: “但你正在複製他們做過的事”

 

這中間有一個很微妙的角色

就是烏干達的總統

因為恩德培機場在烏干達

他可以幫任何一方

但最後他可以說是誰也沒幫

電影中也點出這位”阿敏”總統(Idi Amin)的態度

主要是想要錢

只站在”錢”的立場出發

 

第二個主線則是形容兩個政客彼此牽制

以色列總理跟國防部長的角力

總理希望要跟劫機者協商

心裡(根據電影推定)也不希望營救人質

國防部長西蒙則看穿總理的意圖

因為總理找人拖住西蒙

讓他提出的對策一再被反駁

如果最後救不出人質

這個西蒙就是代罪羔羊

 

 

在整個劫機的歷史過程

有一些小插曲

飛機曾在中途落地,並加過一次油

一位來自英國的女性佯裝自己懷孕

即將流產

請劫機者放了她

由這樣的方式來點出

這群劫機者還有點人性

 

第二個插曲是

人質中有一位疑似老人痴呆的年長女性

半夜突然慌張地到處問別人

“這裡是哪裡?”

“你能不能幫幫我”

直到書商劫機者拎她到外面椅子上坐著聊天

才看到這位女性左手有被刺上集中營的編號

說明她其實曾是受害者

 

第三個個插曲是劫機者抵達烏干達的恩德培後

一一比對護照身分

把以色列人過濾出來

並將剩餘的法國人釋放

被留下的以色列人中

有一位同時具有法國護照與以色列身分證

於是被劫機者毒打

 

點出其實巴勒斯坦人是痛恨法國人的

主要是因為他們幫助以色列人

甚至教以色列人如何製造原子彈

 

也在釋放部分人質後

開始做出威脅

如果以色列政府不釋放某些他們的”同伴”

每24小時要殺兩名人質

 

說完了角色動機、故事背景及架構後

來聊聊電影角度

蘿莎蒙派克有一場

在恩德培機場第一航廈中

拿起公共電話

打給一個朋友華恩帕布洛(應該是情人)

說整件事情結束後

希望能找個地方跟他一起安靜度日

就在這段應該有一分鐘的獨白中

突然旁邊來了航廈人員

說電話壞了

要她去用旁邊的電話

 

整個氣氛忽然轉變

航廈人員的出場變成一種幽默

蘿莎蒙派克剛說的話,變成一種告解

會突然有種跳出電影框架

進行敘事的感覺

 

這會讓我想到”地心引力”

當喬治克隆尼飄到外太空深處、消失後

只剩下珊卓布拉克一人在機艙

求生意志正在薄弱時

喬治突然從艙外敲門

還進來跟珊卓喝酒

鼓勵她撐下去

一整個脫離現實的情節

然後喬治突然消失

才知道原來只是一場幻覺

 

同樣地

這場告解有同時飄出外太空

又同時著陸的感覺

 

另外蘿莎蒙派克的妝髮會讓我想到同一時期的事件

也就是電影”亞果出任務”

 

兩部片都發生在1970、1980年代

同樣是真實故事改編

同樣是跨國的拯救任務

同樣地陷入危機的人質

大致上都獲救

 

但因為人物的刻畫

整部片沉悶無趣

人物的台詞,

說的都是導演想說的話

但都太過嚴肅

後面的拯救任務佈局上也非常鬆散

如果實際的拯救任務真的是這樣

就不知該稱讚他們夠寫實

還是太傻,不趁機插入一點娛樂成分

總之

我無法有太多共鳴

讓我對這部片評價不太好

 

整部片最莫名的角色是舞者之一的Sarah

本來的設計用來串場

從開頭的舞蹈

到扮演突擊隊員的女友

再到舞蹈排練時

用來點出

”If you don’t take a leap of your faith, you’ll never be able to dance.”

簡單來說,就是”決心不夠的話,就別想成功”

但這樣的串場真的意義不大

所以看完覺得有點多餘

 

倒是當中描寫的突擊隊員在這場突擊中喪命

原來他是現任總理Benjamin Netanyahu的兄弟

而Benjamin Netanyahu在這場劫機案後投入政壇

幾年後當選議員,再到後面當選總理

 

更強化了前述的論點:

事件不會是單一的,會變成一陣陣波瀾

擴散到四周

 

用鏡方面

等於是中規中矩

少數是近景外

大多是中遠景

沒有太多特寫

也沒有甚麼特殊的視角

也許是為了營造紀錄片的視角吧

 

至於音樂

(可參考這裡)

一開場的舞台劇場表演

還有其搭配的

”類似非洲鼓,及孩子的吟唱聲”

整場電影出現重複好幾次以上

看到第三次我就覺得超級厭煩了

這要是在家裡看

早就轉台了

 

結論是:

我喜歡看有內容、會令人省思的電影

但如果結構太碎、缺乏深意、枯燥乏味

某種程度上太平鋪直敘

雖然還是會看完

但會有點坐立難安

 

這也讓我想到上個月看的”郵報:密戰”

同樣地過度”平淡”、”寫實”

即使”郵報”有試圖刻劃人物、製造緊湊效果

但就是無法感同身受

(但”郵報:密戰”在結構、製作、演員、娛樂上,

都比本片更勝一籌)

 

%MCEPASTEBIN%


電影爽度:3
故事劇情:5
氣氛營造:4
演技表現:6
題材鮮度:7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