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票房價值]的文章:


根據世界電影雜誌統計,台灣是全球觀影族群的前十名,即使如此,以我近年的觀察看來,台灣人仍然沒有普遍閱讀影評的風氣,比重也相當低,為此我在與各路電影同好的討論下也做出了研究。     一部電影的成功與否,不再只有票房成績才是王道,現在愈來愈多電影創作者顧及獎項入圍,若兩者皆無,至少也要擁有好評價,就好像它們是可以被歸類為娛樂片、商業片與藝術片一樣,雖有些劇組會拿“客群導向為影迷”當作負評藉口,但自去年起觀眾以爛番茄為選片指標的依賴率也呈每年4%的趨勢逐步成長,也因此好萊塢都會重視到將權威影評的一字一句奉為聖旨,尤其是沒錢宣傳造勢又沒有影評賞臉的獨立製片,更等同於宣布死刑。     回想起我過往的人生時光,幾乎都是衝著票房而看電影,真正接觸國外影評是從高三畢業時開始,本文主要會是介紹全美的兩大龍頭電影網站,分別為:   1.IMDb(1990年成立,由亞馬遜出資)     2.爛番茄(1998年成立,近期被華納併購)       自去年起,當我看到爛番茄的評論後,便慢慢認為IMDb太往觀眾靠攏,不太可靠(它就相當於台灣的開眼電影網,畢竟評分範圍有些寬鬆,連評價悽慘的【蝴蝶效應】都能達到7.7顆星,而且曾出現鬧版、洗分數的狀況,至於Metacritic,個人因為不太習慣於它的版面而自動忽視),而爛番茄就類似於台灣的觸電網,由觀眾和影評互相評分,基本上超過70分就有入圍奧斯卡的資格(如:【悲慘世界】【神鬼戰士】),較具指標性,也讓我發現爛蕃茄網站的電影有"CertifiedFresh"和"非CertifiedFresh"的分別, 不過奇怪的是,有些低於75分的電影(如:【星際效應】【普羅米修斯】【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等),卻依然註明"CertifiedFresh"的標籤(首頁上的說明都寫最低門檻至少要75分), 而有些八、九十...
[電影資訊] 美國影評裁定電影生死的操作手段
鯨鯊  2015-07-10 16:01:02
   若是在3年前有人向我提起票房通貨膨脹(PriceInflation)的事,我肯定會認為這一點也不重要,但直到最近,我意外發現了當年票房前5名的【異形】(7894萬)怎麼可能比三十多年後排名較差的【普羅米修斯】(1億2647萬)票房還低?因此讓我進入一場瘋狂算數找票房的不歸路,雖然我不是學經濟的,但我的計算方式可以作為一種參考,一般有對電影了解的人都知道,首週票房×2(或者更多)=全美票房,全美票房×2(或者更多)=全球票房,而全球票房÷2再扣掉成本=盈餘,本文要探討的年代,並不會是首部電影【火車進站】在巴黎某家咖啡廳公映的1895年,也不是從1939年第一部彩色電影【亂世佳人】開始的黑白過渡期,而是要從彩色電影剛普及的六零年代開始探討(本文提到的數字皆為全美票房,單位都是美金,通膨數字則是依據2014年更新的匯率標準)。     雖然在維基百科上早有記載,打破影史紀錄的【阿凡達】若是考慮通貨膨脹就會連前10都排不上,這個原理就和詢問”10年過後買到的漢堡價位是否不同”一樣,但維基百科沒有將每年的倍率數據統整起來,只有列出前30名經過通膨仍然屹立不搖的電影,GOOGLE上更搜尋不到一個可供轉換的”歷年通貨膨脹計算器”,幸好”魔汁網”(Mojo)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困擾且繁雜的問題,不用浪費時間在算數上,也不用擔心算的精不精準,除了統計每週末的開票排行外,還可查出每年的票房比,因為這個網站的匯率比例是會每年定期更新,儘管只有1980年以後的資料(步驟教學如下)。   STEP1:從該網站的搜尋引擎上輸入電影系列或導演名字     STEP2:在影片資訊頁面點擊排行榜       利用電影系列的查詢結果: http://www.boxofficemojo.com/franchises/chart/?id=alien.htm http://www...
[影展資訊] 歷年全美票房通貨膨脹懶人包
鯨鯊  2015-04-18 14: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