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Le grand bleu]的文章:


1988年法國名導盧貝松就完成了這部作品,同年也在法國首映,當時盧貝松僅只30歲。很難想像這種型式的電影是出自盧貝松之手,現在對盧貝松的想像大都停留在《終極殺陣》、《龍之吻》、《露西》等等,畢竟這類型的片子容易推動,觀眾接受度也較大,爽度夠的片子對觀眾來說接受門檻總是較低一些。  也因為如此《碧海藍天》它又多了幾分獨特的優雅和絕美的憂鬱感,相比於盧貝松其他的作品來看,《碧海藍天》似乎更是盧貝松最原始最純粹的意念。有別於那些爽度破表或者具高度話題性的作品來看,《碧海藍天》看似淡了些,表層之下的洶湧卻是難以言喻的狂暴,恰如開頭那片海,那片隨著風而掀起陣陣浪花希臘的海,也如整部電影從開頭到結尾如出一轍的,所有絕美的、恐懼的、渴望的、抗拒的、瘋狂的與最寧靜的都在平靜海面之下,你得潛入,到深處去看看,像是人心或人性,你得潛入,才能挖開所有被埋藏的一切,好好的面對自我。 二十年後《碧海藍天》才正式在台灣上映,當初作品被帶入美國時也是風風雨雨,美版改了結局,甚至整部電影的配樂都重新作曲,幾乎是一部完全不一樣的電影了,但不論如何哪種版本都是某些人的童年。這部電影似乎隱隱約約的貫穿了近年全球...
《碧海藍天》在回歸自我的過程裡接受殘忍的浪漫
Eartha Fan
碧海藍天
2016-09-20 22:40:21
氣氛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