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光速戰記]的文章:


導演約瑟夫柯金斯基幾乎是找回《創:光速戰記》的原班人馬來打造《遺落戰境》。其優美如詩的視覺風格再次highlight柯金斯基的科幻美學。能看到喜愛的世界藍圖被塑造出來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十分遺憾沒能以大銀幕觀賞本片:大塊鮮綠、深藍、灰白的空荒地景,被掩蓋的大型建物,加上極簡高貴的科幻元素設計,在攝影師克勞迪奧米蘭達、製作設計DarrenGilford及視覺特效總監EricBarba、BjörnMayer的聯合領軍下,呈現出美麗而心碎的幻夢大景,個人相當喜愛。   ▼被荒原覆蓋的城市,氣泡船穿梭期間。 不似《創》幾乎是在棚內完成整部電影,導演這回將劇組搬到冰島實地取景,觀眾可以隨著劇情穿梭在冰谷荒地和廢棄大城。柯金斯基:「黑沙和岩石鮮活的顏色,雖然一片荒涼,但實在是美極了。正好符合我所想的《遺落戰境》場景。」 ▼冰島拍攝花絮。絕美景色連阿湯哥也大讚不已,拍完後還想待在原地繼續賞景。 —- 當看到「高空塔」的拍攝花絮時很訝異。我們知道導演對於視覺有著挑剔高標準,為了呈現最完美的畫面,那座海拔3000公尺的玻璃高空塔場景當然不能簡單帶過。其中最大的關卡就是反射問題:製作團隊真的在片場打造了一座玻璃塔,但周圍都是藍幕,會反射在玻璃上,嚴重影響畫面,加上背景需要合成,後製難度極高。製作設計Gilford說:「這對特效組來說簡直是一場惡夢。」團隊後來找到一個既聰明又簡單的解決方法。他們找來大型場景設計公司(ProductionResourceGroup),在攝影棚內架起巨型螢幕,圍繞在玻璃塔四周,然後將預先拍攝好的天空影像投影到螢幕上。這樣一來不僅剪去後製惡夢,投影光線的效果也極其自然,日出、日落、雲朵、星辰,呈現導演和攝影師心目中,in-camera無與倫比的真實質感。   ▼高空塔拍攝現場 ▼「天然」的玻璃反射,拍攝現場所見即所得。 (筆記:這個...
[幕後製作] 《遺落戰境》幕後製作及視覺設計
Chief  2015-06-18 12:20:09
歡迎來到2077年的地球。地球此時已無法居住,人類便遷居到泰坦星,留下一小群人守衛地球僅剩的資源⋯⋯。《創:光速戰記》導演的第二部科幻作品,結合世界末日、記憶消除、太空旅行和能源大戰,抽絲剝繭一般,呈現愛與靈魂的永恆寓意。 約瑟夫柯金斯基年紀尚輕,拍片經驗甚少,我對他的劇本期望標準頗低,但實在也沒有低到可以讓人完全認同《遺落戰境》。 因著《創》,個人極喜愛由導演柯金斯基、攝影師克勞迪奧米蘭達和美術指導DarrenGilford組成的鐵三角。然而就像給《創》的結論,柯金斯基真的就只差一個強力編劇,來完成他拍出好電影的熊熊野心。再加上此前已先看過《星際效應》(視覺與心靈的全套按摩),本片於我便成了平庸之作。 除劇本外,對本片其餘部份(攝影、美術、配樂、動作戲)的期待屬於高標:由攝影大師米蘭達掌鏡的畫面依然完美;美術也不消多題,由Gilford領銜的設計團隊應永遠會是我的心頭好。配樂應也是可圈可點,但由於劇本卡住在先,這回配樂給我的感動並不如《創》。 《創》的光輪競速幾乎叫人永生難忘,與之相比,《遺落戰境》的動作場面令人失望,嚴重缺乏變化性和刺激度,乏味不已,可惜了美麗的戰鬥場景。 在科幻片裡安置藝文元素是永不過期的常見手法,個人十分偏愛。柯金斯基似乎對於人文哲思情有獨鍾,兩部作品裡,書本都各有其象徵意義。那朵小花段則令人想起《第九禁區》的送花喬段。無論真花假花鐵花塑膠花,都象徵天然生物對純粹美麗事物的傾心思念,甚是動人。 導演獨特的科幻美學風格,呈現迷人的末日景象,視覺效果令人喜愛;可惜,全片劇情結構搖搖欲墜,轉折衝擊力道不足,加上角色平庸,終究只能流為一部被遺忘的科幻片。 然電影歸電影,最後再補一段影迷告白:即便《遺落戰境》不如預期,對我來說觀賞柯金斯基的作品依然是感覺很棒的一件事。尤其他對聲音影像的完美剪裁,總能滿足我小宇宙裡的強迫症。雖然這些僅是娛樂片,還沒...
《遺落戰境》觀影心得
Chief
遺落戰境
2015-06-18 11:57:00
氣氛
9
在《創:光速戰記》角色與製作 中已有稍微紀錄電影的幕後製作團隊,本篇將針對視覺設計做介紹。導演約瑟夫柯金斯基找來的團隊非常年經,很多都是第一次參與電影製作,他們的新鮮創意成功替《創》打造極為出色的視覺語言。 ▲概念藝術設計師DavidLevy DavidLevy曾在法國和荷蘭攻讀工業設計和建築,在遊戲設計領域經驗豐富。《創》是他參與的第一部電影,負責具象化柯金斯基的幻想世界。後來參與的作品還有《普羅米修斯》、《戰爭遊戲》、《明日世界》等。個人極度喜愛他筆下的創界質感。 (以下草圖來自Levy的網站,裡面可以找到更多《創》的視覺設計圖:http://vyle-art.com) ▼創界城市提案 ▼由外荒邊緣眺望城市 ▼關口初期設計 ---- ▲動畫視覺設計師BradleyMunkowitz(GMUNK)擅長介面互動媒體設計的GMUNK負責主導本片的畫面。在提到跨入電影界這件事時,GMUNK說,「我已經非常厭倦硬體限制,但在電影的世界,我可以結合自身經驗,實踐對影像創作的熱情,而且完不需要顧慮到傳輸介質的問題。」GMUNK也說,自己和柯金斯基是兩個不相同卻相容的思維,他形容自己是停不下來的的快轉鍵,柯金斯基則是一顆縝密的寶石。(在他的網站中可以找到很多電影demo:http://work.gmunk.com)▼片頭demo,電影只擷取了最後一段。我非常喜愛。片頭往往會暗示後面整部電影大概是怎樣的感覺,是第一個最容易引起觀眾好奇心的時機點。網絡線條流動轉化成現代城市圖像,將觀眾引入極簡美學的科幻世界。導演柯金斯基望這段開場能慢慢喚起影迷對原始光輪競技的記憶。GMUNK曾提到,片頭是最讓他備感壓力,卻也最喜愛的一個製作,他說,這些簡單的線條幾乎永遠不會過時。▼Encom的介面 ▼諜戰競技場設計▼QuorraDNA修復這段是製作團隊最大的挑戰,也是設...
[幕後製作] 《創:光速戰記》視覺設計
Chief  2015-06-18 11:38:58
藝術設計及攝影 (▲藝術概念設計師DavidLevy的作品,via) 導演約瑟夫柯金斯基本身是建築師,對形體結構擁有強烈美感,觀賞他的作品應是一大視覺饗宴。他首次拍片就率領年輕而頂尖的製作團隊,打造極致科幻。個人認為他將會是影壇的閃亮新星。 電影前後籌備了十年,加上柯金斯基對具體場景的構築十分堅持,本片動用了龐大技術人力,特效部份還找來全球知名特效公司DigitalDomain製作。場景真實質感近畿完美無瑕,叫人分不清虛擬與真實。柯金斯基也成為史上投入最多成本拍攝首部電影的導演。 全片基調沉暗,畫面輪廓卻十足清晰,加上亮光綴飾,讓人聯想到《太空戰士XIII》。設計師在幕後中也提到,本片視覺風格確實帶有日本科幻的味道。 這裡特別想題領銜的製作設計 DarrenGilford,他和導演約瑟夫一樣非常年輕,參與的電影不多(據IMDB顯示,由他職掌美術指導的電影僅有四部),質量卻出奇驚人,個人非常期待欣賞更多他的作品。 DarrenGilford也以本片拿下土星獎的最佳藝術指導。 《創》的藝術設計師團隊作品包括《阿凡達》、《變形金剛》系列、《黑暗騎士:黎明昇起》、《遺落戰境》,以及即將上映的《星際大戰七部曲:原力覺醒》。 攝影師克勞迪奧米蘭達的作品影迷半數都耳熟能詳,包括《班傑明的奇幻旅程》、《遺落戰境》,以及讓他拿下大獎和多項提名的《少年PI的奇幻之旅》。他的最新作品《明日世界》也將在下個月(五月)上映。 —- 角色 Quorra:很喜歡片中的Quorra,她也是目前我覺得奧莉薇亞最好看的造型。身為一個「程式」,Quorra不僅有絕佳的戰鬥力,有著孩子氣的一面,也有犧牲奉獻的勇敢特質。然而《創:光速戰記》並沒有太多讓演員發揮的空間,因此特別期待她在第三集會有怎樣的表現。 SamFlynn:蓋瑞特散發出來的氣息很適合SamFlynn:像個大男孩,有點衝動,四肢...
[幕後製作] 《創:光速戰記》角色與製作淺記
Chief  2015-06-18 11:17:24
歡迎來到「創界」——數位網路的虛擬國度。結合飆速動作、尖端科技、父子情深和禪學思想,再次開啟這場新紀元的虛實爭奪戰。本片是1982年迪士尼推出的經典冒險科幻片《電子世界爭霸戰》的續集。《電》是影史技術的一道標竿,作為史上首部以全電腦動畫拍攝的電影,其前衛題材和製作技術在當時可謂創舉,即便票房不理想,仍影響後世許多作品。2010年,年輕導演約瑟夫柯金斯基接下續集的棒子,以前作的精髓為基底,施以嶄新塑造。本片也是柯金斯基的第一部長篇作品。若沒有強硬劇本撐腰,再華麗的視覺特效也將如雲煙。然而我要很私心的說,《創:光速戰記》打爛了這條規則。製作團隊建構出一個精密寫實的世界,所有我們見到的建築、交通工具等都彷彿自有自成,沒有絲毫疑問地存在著。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本片能打動我的原因:整個過程更像是電影帶著我展開劇情,而不是我自己事先去設想戲碼。那裡的一切實在太真,我感覺自己不容置喙。片中這段對白蠻有意思,有那麼點像在諷刺當年《電》的起落之因:Sam:Icecapsaremelting,warintheMiddleEast,Lakers/Celticsbackatit.Idon’tknow,richaregettingricher,pooraregettingpoorer.Cellphones,onlinedating,Wi-fi.Kevin:What’sWi-fi?Sam:Wirelessinterlinking.Kevin:Huh.Ithoughtofthatin’85.以現代眼光來看,《電》的題材和技術當然毫無稀奇;但對於80年代,那些是走在很前面的東西。該片導演史蒂芬李斯柏格曾表示,當時人們對網路、像素、電玩、wi-fi等名詞還處在非常抽象模糊的階段,更別說走進那個世界。鑿鑒於此,《電》在當時並未獲得觀眾太多青睞。28年以後,人們的胃口更大,口味更重。這回的續集不再因曲高和寡而遭冷落...
《創:光速戰記》90 後科幻啟蒙
Chief
創:光速戰記
2015-06-18 11:10:33
氣氛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