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紀錄片]的文章:


新店市公所以碧潭為起點,從2015年開始舉辦在地的生活節。當初的名稱為「詠愛碧潭。水岸傳情」,然而為了讓民眾能夠好記,並將生活節視為在地一年一度的盛會,2016年更名為「新店溪遊記」。 「新店溪遊記」是一個很在地的生活節。由政府發起與工作室合作,並結合在地居民、民間團體、藝術家等,讓居民與這塊土地談起一場轟轟烈烈地愛情。 然而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新店溪遊記」少了實體推廣市集活動,轉為線上舉辦,雖然有些可惜,讓過往的好友們無法聚在一起,但大家的心,在線上,藉由臉書社團依然緊緊相依。 我在201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參加「新店溪遊記」的執行團隊「不完美原創工作室」舉辦的「影像記錄培訓班.看見暗坑」,當時拍攝關於家族生廖死張的故事,從沒想過自己會開始用影像創作,關於自己家族的故事,那是一次非常特別的經驗,而那次的影像課程也影響至今,讓我成為了紀錄片工作者。 現在這個時代,影像創作比過往容易多了。影像創作不像過往膠卷時代,在拍攝的每分每秒都是在燒錢;比起過往現代人,只要拿起手機就能拍,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紀錄屬於自己的故事。 今年線上版的「新店溪遊記」有一個影展的單元「新店心影展」。很榮幸能夠擔任本次的策展人,不完美原創工作室集結過往與民眾合作的影片,集結2017年至2020年間的21部作品,紀錄新店在地大大小小的故事,五個主題在8.16至8.25間提供一般民眾免費觀賞。 這五個主題分別是「走讀心山水」帶著觀眾用影像走跳新店美好的湖光山色、「百川包容心」關於各種族群在新店落地生根的故事、「心,非聚不可」新店人多采多姿並充滿活力的團體生活、「念舊心筆記」歷史不能忘,用影像來講古、「生活心美學」是關於藝術家們的美學提案,各種主題,在在都展現出新店人的地方能量。 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管是第一次拍攝,或是第一次拍攝在地的故事,都感到格外的興奮,因為身處在新店,所有的故...
[影展] 來一場充滿家鄉味的影展
吳右  2021-09-27 16:31:18
  文章來源:Medium   雖然很喜歡本片,但不滿意宣傳照啊! 片名:《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1987:WhentheDayComes 導演:張俊煥 主演:南韓人民 簡介:以韓國六月民主運動為背景。講述1987年1月,接受警方調查的一名22歲大學生朴鍾哲,在偵訊過程中遭受水刑窒息致死,促成了國家改革,令南韓由軍人獨裁專政漸漸轉變成為一個民主國家的過程。   ===有雷分隔線=== 觀後感 《1987》沒有所謂的主角,因為主角是【韓南全體國民】,眾多角色穿插,雖讓外國觀眾在劇情推進時有點霧裡看花,卻不影響理解,因為民主改革的過程中,本來就是每個市井小民各司其職,每個小螺絲盡力往反方向轉動,在背德法律之下,咬牙嘗試一切可能性,就算在時機來到之前需要眼睜睜看著眾多無辜的人被嚴刑拷打致死,也要不放棄希望,繼續嘗試。 在第二位大學生的犧牲,成為最後一根稻草,點燃了人民的怒火,時機真正到來,一切努力與忍耐,終於水道成渠,成功讓全南韓各地的人民都站出來抗議。 一個人抗議,可以把他藏起來打死或用錢打發;上百人抗議,可以把他們丟進監獄嚴刑拷打;上千人抗議,可以用坦克堵路恐嚇;百萬人抗議,一人一發子彈都殺不完,殺完就沒人民了。 屆時,獨裁政權才會真的投降。 的確,一個人的確做不到太多事情,如果因此每個人什麼都不做,那世界也不會改變。 看到南韓民主化成功,遙想法國大革命成功,對比去年反送中之所以尚未成功,我認為其中一部分差異在於人數。就算全香港都動員抗議,如果中國其他地區的人無動於衷或是站在政府那邊,就不會有改變。清朝也不是因為『故事中』所說的11次革命就倒台,而是內憂外患夾擊,各地起身抗義,排山倒海的不妥協,才促成皇室下台。 積習難改,每個人都有成本意識,必須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才有可能讓絕...
《1987 黎明到來的那一天》:人民的憤怒、悲憤、恐懼、猶豫、與堅定
瀑布 Waterfall
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
2021-08-15 18:41:15
劇情
10
閱讀完整文章:Medium   無雷簡介   片名:黑熊來了FormosanB.B.isComing 上映日期:2019/12/13 導演:麥覺明 拍攝團隊:大麥影像工作室 擔綱演出:黑熊媽媽黃美秀博士(Ali-Duma)研究團隊、台灣黑熊熊吉拉、南安小熊Buni、斷掌母熊、馬來熊、北極熊。 簡介:《黑熊來了》歷經11年漫漫長日,與黃美秀老師一同深入山林,記錄臺灣黑熊生態與捕捉繫放研究調查;透過擁有豐富拍山經驗的麥覺明導演精緻而豐厚的鏡頭語言,除了能感受人熊之間的深情守候,還能以其擅長的「影像結合山林美學」,體悟臺灣山林絕美景色,更進一步探究臺灣的保育現況。     以下有雷   觀後感 1.一進入正題就點破了一個古老的傳說:「躲避熊的追趕時,要爬到樹上,因為熊不會爬樹。」 2.「感覺好像要去放假了,要去度蜜月一樣。」看著黑熊媽媽整裝待發時邊笑邊說,嘴角透漏著對這份職業的驕傲與喜愛。無論職業有多輕鬆或辛苦,只要自己能打從心底的喜歡,就是最棒的工作! 3.「外國的熊很笨」電影前半段大分附近的原住民這麼說著。用外國的捕熊方式抓不到台灣黑熊,結果研究團隊重新設計了特殊陷阱卻一再失敗,透過架設在附近的夜間攝影機窺探,發現台灣黑熊居然可以避開所有陷阱,既優雅又從容地享用著人類供奉的佳餚。不過,如此聰慧的黑熊,又是如何一再被拐騙走熊掌的呢?想來也是跟研究團隊一樣採用遠距離直接攻擊的方式吧,只是一個是為了拯救,一個是為了私人利益。 4.「GO!……到!」「62顆」聽到要數果實數量時,以為是以一定面積的數量下去估算,沒想到是連面積內的數量都是用一定秒數內數到的顆數下去乘,不禁疑惑這樣準確度高嗎?還是本來就不需要準確度? 5.中後段藉由一場台灣與馬來西亞的亞洲黑熊保育教育合作備忘錄的演講,把焦點從台灣黑熊轉到馬來熊身上。馬來熊跟大型犬...
《黑熊來了》:不要讓台灣代表動物只剩下Q版
瀑布 Waterfall
黑熊來了
2021-08-13 11:29:46
爽度
10
  (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的浮光掠影」部落格,喜歡我的文章,請幫忙到「SJKen的浮光掠影FB粉絲頁」按讚,謝謝。)     穿越時空甬道,重回1970~80年代台灣美好黃金歲月,傳承前輩辛勤努力生活的身影與精神。   「2021第12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TaiwanInternationalDocumentaryFestival) 將於2021年4月30日至5月9日,在光點華山電影館、台北新光影城及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舉行。今年共分為「亞洲視野競賽」、「國際競賽」、「台灣競賽」、「當代風景」、「紀錄 X 記憶 : 空間」、「焦點影人/真實的邊景 : 弗柯‧克普」、「焦點專題/幻真的原鄉:高嶺剛」、「敬!香港/CHINA獨立紀錄片」、「比紀錄片還陌生 : 前衛的姿態」、「台灣切片/如是原民,如是紀錄:1994~2000年的原住民紀錄片」與「時光台灣:1970-80s『芬芳寶島』系列精選」十一種不同主題的紀錄片,多面向地展現台灣與國際紀錄片的豐富面向。   其中「時光台灣:1970-80s『芬芳寶島』系列精選」單元,精選放映其中9部作品,聚焦在「民俗文化」、「地方文史」及「人文風情」,包括了「庶民職業」和「原住民族」的介紹,從中也可看見當時主流社會的價值觀。   電視紀錄片「芬芳寶島」系列共約34集,當年以16mm膠卷規格拍攝,分為兩季在中視播映,首季於1975年開播,第二季從1980年底開始,是台灣「鄉土紀錄片」的開創啟蒙,極具文史價值,這系列的作品,在塵封多年後,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進行膠卷數位化及部分修復工作,讓這些珍貴影像得以重見天日。    《12thTIDF》時光台灣:1970-80s「芬芳寶島」系列精選——片頭曲,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cpx...
「時光台灣#2 : 中央市場的一天(數位修復版)、金色中港、無名英雄的貢獻-瑞芳礦業」---重回台灣美好黃金歲月,傳承前輩辛勤努力生活的身影與精神。
SJKen在幕迷影評

2021-04-27 17:33:17
劇情
9
  (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的浮光掠影」部落格,喜歡我的文章,請幫忙到「SJKen的浮光掠影FB粉絲頁」按讚,謝謝。)   貪官機心愚民當道,清官難鳴!   老實說,看完了短短109分鐘,入圍2021年奧斯卡金像獎的羅馬尼亞紀錄片電影《一場大火之後》(Collective)之後,除了佩服羅馬尼亞新聞媒體,與政治獨立操守廉潔的官員,所作一切不畏威權,勇於揭弊貪腐政府真相的道德勇氣外;   真正讓人瞠目結舌的是出乎意料的收尾,電影最後的大選結果,被官媒洗腦的大多數愚民,在暗夜一場大火,造成多人死傷的重大慘劇後,竟然在短短一年內,從抗議執政的社會民主黨下台,到投票支持讓其在大選大勝收場!   電影《一場大火之後》(Collective)全片緊湊,看不見的良心新聞與貪腐政府之間諜戰,讓人看得繃緊神經,然後出乎意料的結局轉折,又引人深思民主政治選舉的本質,新聞媒體與醫護從業人員的道德勇氣良知,與人民的抉擇意涵。   全球愚民當道的年代,在官媒煽風點火指鹿為馬的長期洗腦下,竟然真的有選民不辨是非,用珍貴的選票將自己與全國人民的身家安全,送進了貪腐無能的執政黨手裡,親手斷送了去腐反貪的權利,那就是「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媒體能載舟亦能覆舟,但如果世道人心愚昧至此,清官與良媒也無力回天!   羅馬尼亞紀錄片電影《一場大火之後》(Collective)中文預告,影片引用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ORrAMUwNJk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只是我們學到的是什麼? 一場夜店大火死傷慘重,燒出了羅馬尼亞政府的貪腐, 想教會他們不去貪腐,根本比教會豬跳舞還更不可能! 清官臨危授命銜令上台,大刀闊斧地想找出致命禍害, 呼籲重建信任之首要任務,就是停止欺繼續騙大眾百姓, 然而清官空有理...
2021奧斯卡金獎入圍雙提名《一場大火之後》---面對貪腐如果保持沉默,我們就是共犯!
SJKen在幕迷影評

2021-03-25 14:41:13
氣氛
10
  (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的浮光掠影」部落格,喜歡我的文章,請幫忙到「SJKen的浮光掠影FB粉絲頁」按讚,謝謝。       「無論是在詩歌,或者是其它創作中,我都極度討厭「告白」, 我認為,我不是為了「表露自己的內心實情」而寫, 而是為了「隱藏自己的內心實情」而寫…..」------ 寺山修司(1935~1983)   每一位創作者的背後,都有著不為人知的成長經歷,交錯著幸福與悲傷,甜蜜與苦痛,但這些都成就了藝術家創作的養份,2020年9月4日至2020年9月17日,為期14天的第八屆「2020臺北文學.閱影展」即將開映,本次影展聚焦在20世紀意充滿爭議的前衛藝術家,集日本集詩人、小說家、劇作家、舞台劇、賽馬評論家與電影導演多重身份於一身的寺山修司(1935~1983)的創作,他正是這樣的一位創作者,他的作品橫跨多種不同媒介,更吸收了西方1960、70年代反抗傳統規範習俗和當時政治的嬉皮文化思想,東西文化相互呼應與滋養,成就了他短暫卻遺留豐富多樣化創作的人生。   今天先跟大家分享一部由日本導演相原英雄2017執導,將在本次影展放映三個場次(2020年9月4日(五)19:30/2020年9月9日(三)20:55/2020年9月13日(日)15:20)的紀錄片《寺山修司:明日在何方》(WhereIsTomorrow,ShujiTerayama),片中以寺山修司執導過,跨越戲劇舞台與真實,演員與觀眾界線的街頭劇「敲門」為軸心,大量採訪了包括前妻與製作人、長年與他工作,後來在他死後入籍的義弟、與他一起創立演劇實驗室「天井棧敷」的朋友、曾參與行動劇的主角與工作人員。    透過這些遺留下來珍貴的影像文字畫面,與受訪者娓娓道來對於他的觀察,引領觀眾深入地了解隱身在寺山修司背後不為人知的苦澀童年,與他長大後歷經抄襲與偷窺等虛實無情攻擊後的叛逆創作之間的...
(2020臺北文學.閱影展)《寺山修司:明日在何方》--- 創作天才背後的絕世叛逆與成長苦澀。
SJKen在幕迷影評

2020-09-02 16:50:39
劇情
9
  如果樹木會說話,他會帶領你回到走進時間的長河,講述半世紀前那段馬來西亞的悲壯故事;假如枝葉能歌唱,那就是靈魂的回音,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這一段歷史。是否痛到底,還是要有歌唱的勇氣呢?是的,「斧頭所遺忘的,樹木會記得。」說出這些故事的,是那些勇敢的人和一棵棵的樹木。   《還有一些樹》是來自馬來西亞的導演廖克發所製作的紀錄片,入圍56屆金馬獎,全片緊扣「族群」的主題,以樹木為主體,是通往半世紀前的時光隧道,歷經傷痛的回望與歷史的反芻,要如何與下一代溝通,怎麼講述這段自身的故事?這部紀錄片的初衷就是以馬來西亞原住民的角度出發,與觀眾溝通馬來西亞現有的種族情結又是從何而來?   一切就從一封來自1969年的信講起。信封上以四種語言寫著警告「不准散播謠言」說起,「種族」成為一種標籤,也不動聲色的成為對立的藉口,這也是「513事件」的引爆點。   上個世紀的馬來西亞就是一篇篇的殖民史所建構的,廖克發的鏡頭語言掌握了畫面的節奏與表現了敘事的成熟度,影片裡所借用的古典音樂格外諷刺,彷彿就是殖民主義所留下的傷痕,那把「斧頭」若隱若現的隔離了族群間的共融性,剝削了人們的生存權,那段模糊的民族記憶,始得撥雲見日。   但種族問題至今仍是鬼影幢幢的侵蝕著這片土地,政府有意無意的製造出各個世代與族群之中的「同溫效應」,歷史的真相永無天日,被禁錮於沉默和默許之中。正如廖克發所提:「Sakai是馬來西亞原住民,但字義上卻帶有貶意,是指『奴隸』。」因此這些Sakai世代為奴,被當權派硬生生排擠成為邊緣族群,而那些佔盡優勢的人竟一而再、再而三的用威權打壓他們。   廖克發在影片中舉重若輕的講述了這一連串的種族衝突,糊化了加害者與受害者的界線,誰是斧頭?誰是樹?他並沒有給予明確的結論,透過當事人、遺族、歷史學者的訪談,看似英國人與巫統(UMNO)先後成為劊子手,但誰又是幫凶呢?是華...
《還有一些樹》聽,樹兒在說話
Lisa影評快遞

2020-01-05 13:27:25
劇情
10
  或許是男性主義的引導下,看似平等的浪漫關係,其實很多是男性精心製作的法碼,放置在天平的另一端,再製造出不對等的平衡,以致於讓所有人瞬間被這種假象所催眠了。   也或許是避免跨越安全的雷池,方能創造票房佳績,也看準了普羅大眾對於浪漫的愛情故事總是缺乏免疫力,所以狂打「俊男美女牌」,不論他們是曠男怨女最後成為痴情男女,或是歡喜冤家終成眷屬,或是大演「有緣千里來相逢」的完美結局,最後總是以吻戲為終結,也少不了教堂婚禮的場景,中間總是要經歷一番狂風暴雨,才是眾人所期待的「愛的路上你和我」。因為早年的電影工業,從製作發行,甚至到影評人,幾乎是男性所操控,連最有力的消費者,恐怕也是男性居多,女性則是依附著男性翩翩起舞。   伊莉莎白・桑奇(ElizabethSankey)為作家、音樂家和演員,《浪漫喜劇麥擱騙》則是她的首部執導作品,誠如桑奇所說:「這些曾讓我奉獻了寶貴的青春時光的浪漫喜劇卻讓我十分不安,我發現電影中所描繪的世界其實搖搖欲墜。」因此,她用這79分鐘的紀錄片,彷彿就是一部經典浪漫喜劇的巡禮,用幽默諷刺的基調、俐落流暢的節奏、精確快速的剪接,向電影史百年來,這些近乎完美的浪漫公式宣戰。   最令人驚豔的是桑奇精心蒐集這近百部的電影片段,譬如《新娘不是我》、《當哈利遇上莎莉》、《愛是您,愛是我》、《新岳父大人》、《戀夏五百》、《二見鍾情》、《新娘百分百》、《哈拉瑪莉》、《賴家王老五》、《西雅圖夜未眠》、《傲慢與偏見》、《派特的幸福劇本》等等。我其實沒有真的去計算影片的數量,只知道在片尾跑馬燈所滾動出的片單相當可觀,猶如浪漫喜劇的滿漢全席,也像是一本博士論文的參考書目,令人眼花撩亂,嘆為觀止。   所以這部電影在播映結束時,竟沒有人離開,在場的觀眾都目不轉睛的看著大螢幕的卡司名單,直到廳內的燈光亮起,大家同聲鼓掌。   我們可以看見在影片中,桑奇藉由...
2019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浪漫喜劇麥擱騙》-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Lisa影評快遞

2019-10-17 17:00:56
總評
10
  當父女關係是如此的扭曲、變態,佔盡優勢的父執輩,竟將這種妨礙性自主的犯罪行視為理所當然,最後是如此不堪的對簿公堂。家,原本應是一個單純少女的避風港,現在反成了犯罪的現場。   在阿富汗,如果受害者循正常司法管道,女性往往是弱勢的一方,面對繁瑣的程序與漫長的身心煎熬,卻常被反控為罪犯,甚至引來當局的漠視、親戚的威脅、鄰居的排擠、社會的謾罵。誠如影片的主人翁卡特拉(KhateraGulzad)所說:「阿富汗帶給我的只有痛苦。在我上電視控訴前,沒有人要聽我說話。」   卡特拉長期遭到父親的性侵,除了要面對這殘酷的事實之外,這個以父權主義獨大的阿富汗社會,也成了幫凶,卡特拉的弟弟責怪她讓家醜外揚,害他求職處處碰壁,叔叔則千方百計壓迫卡特拉,並阻撓她進行控訴。   男性威權主義在伊斯蘭的社會中總是能一手遮天的主要原因,主要就是男性掌握了政治經濟,連電視媒體的主持人都是男性,反而質問卡特拉為何不早點報案,為何拖到現在才將事實公諸於世?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都能想像,為何這個國家的女性總是特別的安靜,因為她們被迫噤聲,就連申請護照與簽證都僅需父親的簽名,母親的角色可以在這些關鍵的流程中被視而不見。當一個國家的公權力全部都向強勢的男性主義一面倒的時候,向社會爭取公平正義的任何努力,早已付之闕如,這位年僅21歲的弱女子唯有訴諸媒體,引發國際與論,才能求得最卑微的生命尊嚴。   她選擇勇敢的面對心中的痛楚,還有與自己與父親所生的兩個孩子的矛盾情結,與家人的複雜情緒。卡特拉走向媒體,走上法庭,這一大步跨越超越現實的邊陲,期盼社會還她一個公道,也讓有同樣遭遇的千千萬萬女性,給予至死地而後生的機會,這也就是英文片名為“AThousandGirlslikeme”的原因。   導演薩拉・曼尼(SahraMani),為阿富汗紀錄片之家(AfghanistanDocume...
2019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同境相憐》--#MeToo之後,鏡頭會告訴你
Lisa影評快遞

2019-10-14 19:17:46
劇情
10
  紀錄片的真實,讓我更感受到時間的拉力,是如此的具有觸感,彷彿看到一個被注射過顯影劑的事實,赤裸裸的攤在電腦斷層掃描攝影機的鏡頭前,是逐步揭開深埋在身體裡多年的秘密,可以是造成瘡疤的元兇,令人痛不欲生的因子,但也可能挑戰一個人的免疫力,產生節外生枝的副作用,對於那段感釋傷懷,更成了理性無法理解的生命層次,但這一遭,無非是考掘痛楚的來龍去脈,甚至一個事件的史前史,最後一一浮現。   因為,影像正在說話。   《漂流廚房》是年輕導演陳惠萍耗時七年所拍攝的80分鐘紀錄片,以自身出發,再從食物、氣味、記憶、移民切入,勾勒出「家」的形象,家在那裡?正如導演Huiping在泰國海關被誤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中國政治犯Huipuen,而遭遣返,就想像自己倘若是素昧平生的Huipuen呢,而Huipuen現在過的好嗎?他是否正在世界某處流浪呢?不斷質疑自我的存在,這是一段過去與現在的詭譎辨證。   影片中的導演自己Huiping、從未現身的Huipung、來自柬埔寨的科雅、來自泰國的莎莉、Huiping的母親麗華,這五位身份截然不同的女性,穿梭於平行時空下,身份不斷的轉移,她們的漂流,交織成整部影片的故事網。藉由一段段的對話及想像中的Huiping,成為無形的網絡,帶領觀眾一點一滴的拼湊每一個人的漂流往事。   當Huiping被海關攔截,此時「國籍」的界限被糊化了,「家」在哪裡?而科雅與莎莉這兩位遠嫁來臺的「新住民」,她們的記憶、思念、味道,彷彿就是「無形的」簽證與護照,自由自在的空中飄散,跨越太平洋,在異鄉持續用料理傳遞母親的愛。漂流的廚房,不就是如影隨形的回憶嗎?   來自「異」鄉的口味,是她們「家」的味道,從科雅所料理出的咖哩魚麵,裡面放了柬埔寨的香草,就是她用母親的「味道」,講述自己的兒時記趣。那一封封收藏在抽屜裡的家書與伴隨著她飄洋過海的針線盒,莫不承...
2019臺灣國際女性影展《漂流廚房》-我是誰?
Lisa影評快遞
漂流廚房
2019-10-12 23:13:03
劇情
9
0.   這部紀錄片實在無法用精彩、好看、引人入勝來形容,如果真的要用到以上的形容詞,那又是一段痛徹心扉的過程,因為這是一個真實事件,是一位花樣年華的女孩對暴力的控訴,盼望能拯救她的家園-雅茲迪族(Yazidis)。   前一陣子也觀賞了「2019臺灣人權影展」其中的一部紀錄片,是由阿富汗導演HassanFazili《午夜行者》(MidnightTraveler),僅用三支手機,真實的紀錄他與妻兒在那三年的逃亡過程,用舉重若輕的方式,對暴力與強權提出強烈的控訴,當電影結束時,他們的流亡仍未完待續,不知這樣的歐洲移民潮何時才能終止?這些人才能真正得到喘息的空間?甚至是冀望未來的救贖…   看完了《倖存的女孩》最後一幕,娜迪雅‧穆拉德(NadiaMurad,b.1993)在人權律師艾瑪‧庫隆尼(AmalClooney,GeorgeCloony的妻子)的協助下,籲請聯合國調查雅茲迪族遭到殘害一案,試圖以大屠殺罪名,審判伊斯蘭國指揮官,於2017年獲聯合國核准,針對伊斯蘭國的滅族惡行展開調查。在這裡似乎看到了公義的曙光,但家園的重建、心靈的修復,仍是一條漫漫長路。   《倖存的女孩》主人翁娜迪雅,為2018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2014年8月3日,時年21歲的她歷經全村男人被槍殺、13名親人陸續身亡、被(ISIS)的聖戰士當成性奴並多次轉賣,最後總算逃亡成功。導演孟買其(AlexandriaBombach)將影片焦點放在娜迪雅重獲自由後,如何在西方媒體發聲,與政治領袖們的訴求,最終獲得國際間的關注與支援的過程。   我在觀賞這部紀錄片以前,對於娜迪雅這個人與雅茲迪族的這場災難相當陌生,國內媒體也甚少關注國際重要議題,直到今晚,才對此事件有初步的概念。   影片的前半段是以娜迪雅與媒體間的互動為主,呈現出一種詭譎不安的氣氛,只覺得這些鎂光燈與掌聲對娜迪雅而言...
2019臺灣國際女性影展開幕片《倖存的女孩》-奇蹟,是用生命努力換取來的
Lisa影評快遞
倖存的女孩
2019-10-05 00:27:47
劇情
10
影音影評:   當台灣新聞媒體都在關心誰誰誰又說了什麼笑話、哪個政客又做了什麼事,哪個明星八卦又被爆料;有多少人正在關心號稱地球之肺的亞馬遜雨林大火,或是逐年退縮的冰河,兩極冰層逐漸融化的環境議題? 這種老生常談的話題,似乎在這部紀錄片中找到另類的生命力:《我家有個開心農場》透過這位攝影師出身的導演約翰查斯特,自己與妻子建立一座生態友善的農場;堅持營造生物多樣性的環境,承受了比一般農場還要多的麻煩事,懷疑所堅持的事是否正確。在這段過程中,我們就能慢慢體會到所謂大自然平衡,並非只是教科書的制式條列指南,而是一種需要用心體會的心態。 「生態」其實是一種「心態」,每個生物、每個環節都緊緊相扣,緊密地互動達到微妙的平衡;尊重每一種生命存在的價值,不論他是否威脅到我們的生命,或是傷害到我們所愛的事物,我們都需要靠著時間去證明這些大自然的安排自有道理。我喜歡片中以導演的主視角,學習如生物般觀察周遭的萬事萬物;正是我們在面臨無助、不知所措時,將所有的一切交付給大自然,我們才會認識到人類是有多麼渺小。 看著自己在大學所學被一位電影創作者實踐:原本被人類過度開發、濫墾的土地,從死寂到重獲新生;乾枯的灰白土壤再度成為肥沃的黑土,不論是看到多樣生物回歸自然,還是顯微鏡下多彩多姿的微生物,我彷彿看到了過去冰冷教科書的內容,活靈活現地呈現在大銀幕上,讓人非常感動! 這正是過去我從事環保領域工作時所面臨的困境,因為生態工程過去常被視為「萬靈丹」,被捧成解決一切、打片天下無敵手的招數;但是大自然的平衡,就是需要接受我們人類本位思考的好與壞,將主控權還給大自然:我們人類所做的,就是營造一個近環境友善的空間,去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 生命能夠找到自己的出路,時間能夠證明一切,環境更有自己的道理。當我們拋下人類先入為主的本位思考,或許正是我們想要學習生態工法的第一步,剩下的工程技...
《我家有個開心農場》The Biggest Little Farm | ★★★★☆ 自然的平衡,就是沒有好與壞
XXY
我家有個開心農場
2019-09-12 15:24:17
總評
9
(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的浮光掠影」部落格,喜歡我的文章,請幫忙到「SJKen的浮光掠影FB粉絲頁」按讚,謝謝。)                                                               走進電影院前,看到是海報上面這句話「關於青春的滄海桑田,沒有人比她們更懂。」   看完電影走出戲院時,心中想著的是:「如果可以有選擇,她們,可不可以不勇敢?」   電影「未來無恙」(Turning18)是一段關於原鄉成長悲歌,用愛蛻變的故事,導演賀照緹鏡頭下記錄的,不只是兩位年輕少女輝珍與沛穎,悲憐又勇敢的成長心路,更觸及了台灣社會中「貧富落差」、「酗酒家暴」、「校園罷凌」、「性別平等」、「早婚生子」、「社會救濟」等等不同層面多元的議題,隱身在問題悲歌的背後,是極其複雜的社會失衡共犯結構,她們既是縮影,也是照妖鏡,照出了包括「國家經濟開發資源分配」、「社會貧富差距」與「家庭功能失衡」在內上中下游的隱憂陰霾。   導演花了整整七年,記錄了這兩位成長路上,容或遭遇不同,卻同樣讓人看了不忍又不捨,年輕弱勢女孩的心路歷程,她們有著不同於一般同齡女孩的成長傷痛與苦澀,兩人出身於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的泰雅族,當年年僅15與16歲,原本該是青春無憂的黃金歲月,卻因著生在不只是家庭失衡教養失序的貧困家庭中,牽連層面之廣不限於親子父母,更觸及了祖孫三代,兩位年輕女孩一路走來,陷在酗酒、家暴、性侵、犯法、早婚交錯糾葛的泥沼中動彈不得,她們活得如此辛苦與辛酸,無情的現實逼迫她們快速長大,片中愛恨交織的親子互動,與社會的現實殘酷,都讓人看得無言以對,深深為她們抱不平。   毫無獨立能力的小小年紀,就要面對至親好友的情感勒索,在經歷漫長的成長磨難之餘,儘管面對鏡頭時,悲傷過後早熟的她們,總是笑顏以對,堅定的說著讓人心疼的「大人話」,...
《未來無恙》--- 可不可以不勇敢?!
SJKen在幕迷影評
未來無恙
2019-08-30 02:38:56
氣氛
10
以偽紀錄片的方式呈現超自然靈異故事,《邪靈偵探》的故事主題確實並不少見:藉由一位專門調查超自然事件的偵探,協助調查一位少年因和朋友玩通靈板而被邪靈附身的意外,進而發掘更多恐怖的真相。但它作為法國出品的一部小成本製作,也是以偽紀錄片的類型敘事,故事格局雖不大,但在Netflix串流平台上已創下不錯回響,其不論在幕前或幕後上的意義都頗為重大。 作為一部在家庭串流平台上欣賞的小成本電影,《邪靈偵探》利用多元鏡位、豐富的運鏡,還有以男主角安德雷為第一人稱視角的鏡頭,不論在構圖或是聲音、影像兩者間的配合,《邪靈偵探》的表現都令人驚豔。故事收斂在這起調查事件裡,利用精神科醫師、神父、甚至是被附身的少年家人、朋友,多方觀點切入,《邪靈偵探》的故事背後,似乎想要傳達的理念並非只是一起超自然事件這麼單純。 執導本片的法國導演-法蘭克菲利森(FranckPhélizon)作品雖然不多,但以小成本規模製作的作品而言,他善用了「未知」即為恐怖的要素,許多鏡頭外,或是留給觀眾的空白,觀眾若是開始想像這些故事外的細節;縱使片中表現驅魔、通靈、鬧鬼等等的手法略顯簡單,但整部片所謂的「偵探」安德雷到底是本片戲中戲的自述者?還是另一個惡魔的犧牲者呢? 電影最終揭露了附身少年的惡魔身分,是過去納粹德國的重要組織首腦之一,萊茵哈德海德里希,同時也是納粹發動水晶之夜、組織蓋世太保、別動隊(行刑隊)、推動猶太人問題最終解決方案的納粹分子。有趣的是,電影劇情也直接藉由被附身的少年,做出的行為、說出的話,重現了海德里希過去對納粹追求的種族優越狂熱,對希特勒當年整肅整個歐洲秩序的理想,都讓整個電影的氣氛呈現非常詭異又令人不舒服感。 對照到今日的新納粹勢力,隨著保守勢力逐漸抬頭的世界潮流,新納粹的活動如今蠢蠢欲動,《邪靈偵探》似乎也暗示著新納粹逐步滲透我們今日社會,無孔不入又陰魂不散的現象,對照到安德雷...
《邪靈偵探》Paranormal Investigation | ★★★☆ 極具野心的恐怖偽紀錄片
XXY
邪靈偵探
2019-07-06 12:03:08
題材
8
  你知道嗎? 極地超級馬拉松比賽並沒有獎金     大家好,我是邊緣老闆,歡迎來到《老闆亂評片》是以電影影評為主,今天要評的是紀錄片電影《出發》,《出發》是MV導演小瓜他爹拍攝,主要是紀錄我們台灣的極地超馬選手陳彥博,在2016年挑戰四大極地並拿下當年的世界總冠軍的過程,同時加上了這10年間陳彥博的訓練、比賽過程的自我紀錄。     這是一部非常不一樣的紀錄片,完全沒有任何的訪談,從頭到尾就只有一個主角-陳彥博,再加上當時導演設定想拍成劇情片,劇本、演員都找了,並且也拍完了,但因為太不真實、太偶像劇而重新砍掉重練成紀錄片,當然在觀片的過程中,還是看得出來保留了些演出來的畫面,但也因為這樣在視覺產生了一些不同的、特別的感官。     在觀看的過程中,你也會開始與自己產生一些對話,因為超馬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人生的修煉,在那過程你會不斷的去質疑自己為什麼要去跑步、為什麼要去做這件事情,你自己會有很多聲音在你的耳邊   『該放棄嗎?』 『如果不去做這件事,生活會更好嗎?』 『做完這件事我又能得到什麼?』     因為跑步是孤獨的,在與對話的過程會更加了解自己,而你的敵人,唯一的敵人只有自己,只要每天比自己進步一點點就夠了,就像紀錄片中的台詞   『我喜歡跑步,快到拋開所有一切,慢到讓我聽到內心的聲音。』   『勇氣,不是指不害怕去做一件事,而是即使知道自己害怕,但還是繼續向前衝』 -陳彥博《越跑越懂的:亞洲第一極地超馬選手陳彥博想告訴你的事》   好的,真的是蠻推薦這部紀錄片給各位還在迷惘、找不到方向,或者不知道自己還要堅持多久才能到達自己的目標的人   ...
【出發Run for Deram】影評|不要忘記當時出發的初衷|老闆亂評片#5
曹竣瑋/邊緣老闆
出發
2019-06-09 20:56:27
爽度
7
  "科學怪軍團"是2013年荷蘭`美國與捷克合拍的一部偽紀錄恐怖片。 本片採用的拍攝形式類似"食人族大屠殺"(1980),題材則類似前不久逝世的牟敦芾導演的"黑太陽"三部曲,都是以二戰後期的軸心國軍隊的人體實驗傳說為題材,差別只在於一方是以敵國軍民來做實驗,一方則是拿自己人來幹。 本片的故事是以1945年蘇聯紅軍推進納粹德國境內為背景,一個小隊與懷惴著政府秘密計畫的隨隊攝影師主角"不慎"進入德軍某處的碉堡,卻意外揭開某個駭人實驗.........主體的劇情大概是這樣,反正B級片嘛,有一個明確的主題讓觀眾知道在演啥就好了,不用講太多大道理。 前面有寫,本片是偽紀錄片,故其拍攝方式採用了類似大學生實驗電影與第一人稱視角的手持攝影,搭配角色驚恐暴力而又瘋狂的神情與臺詞,使得本片看起來相當逼真。 不過如此講究且刻意的粗糙手法,初看的確是讓人感到有些不舒適,且前段角色的對話與行動都極其無聊,看似與影片標題和介紹毫無相關,直令人看得哈欠連連。不過我的影友,同時也是幕迷影評的影評人之一的"婊哥"曾發文說過"好的B級片就是要讓劇情邏輯處處是洞",我本來就是贊同他的,而我看完這整部片,更覺得他說得對極了。前半雖然無聊,但後半卻精彩絕倫,荒謬至極。 自從主角被小隊成員踢爆陰謀後,不管是怪物設計,電影氣氛,乃至於演員演技與劇本的發揮,以及節奏的調性都變得相當良好。原來主角是奉偉大元首戀童癖史達林的命令前來找尋利用納粹士兵來做活體實驗的瘋狂科學家,將其招募至蘇聯旗下,為蘇聯打造改造士兵。 而小隊只是剛好帶賽被捲進來而已!! 然而其實主角也非出自報效國家與偉大領袖的心理才來異地戰場招募人才的,他的父母身染重病且被政府挾持,逼不得已主角才接下這個任務。 電影到了後頭,隨著秘密被揭發,加上瘋狂博士與怪物一一出匣,相比前半,著實暢快不少。 到了最後,身邊的同袍都一一倒下,主角不知是出於恐...
科學怪軍團-極端諷刺現實的偽紀錄片
藤修
科學怪軍團
2019-06-09 17:49:30
演技
7
  (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的浮光掠影」部落格,喜歡我的文章,請幫忙到「SJKen的浮光掠影FB粉絲頁」按讚,謝謝。)   生死終有數,傳愛滿人間。   隨著醫療科技發達與社會變遷,台灣已然進入高齡長壽化與少子化的年代,在我們的身邊,都可以看到許多步入年老階段的不婚或已婚無子女的長者,以獨居老人的面貌,他們要如何面對「獨老年代」的健康、孤寂與經濟困窘的終老環境,已是整個台灣社會共同的命題。   在「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的指導,,一部由「財團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籌畫,繼先前《被遺忘的時光》、《長情的告白》兩部紀錄片後,再邀請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曾文珍耗時兩年拍攝,預定2019年5月31日在台上映的紀錄片《日落之前》(LoveBeforeSunset),首映會現場除了曾文珍導演、影片主角潘宇娥、胡正坤、沈玉山、王綉慧、李正傳、鄒嘉紋皆到場外,包括行政院林萬億政務委員、衛福部社家署簡慧娟署長、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張美美副局長、車庫娛樂張心望創辦人、宏碁股份有限公司、震旦集團、台灣大車隊、熟年誌以及許多志工夥伴,都出席表達大家對於關懷老人的一分心。   片中以「台北市萬華老人服務中心」輔導照顧下的四位長者,包括98歲的沈玉山先生、92歲的胡正坤先生、80歲的吳潤錦先生與71歲的潘宇娥的真實生活的紀錄片,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生命歷程,來自大江南北,迥然不同的經濟與健康狀況,透過兩年的拍攝歲月的影片中,觀眾得以看見「台北市萬華老人服務中心」的職員、送飯志工們與老人之間的互動,看見四位長者在生命旅程步向「日落之前」,面對生老病死真實感人的生命故事,有的讓人讚嘆,有的讓人不捨,有的讓人感觸良多。   電影《日落之前》(LoveBeforeSunset)預告,影片引用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CtyqSG-dv0 ...
《日落之前》--- 暖心關懷互動照顧,映照出人間餘暉最美的容顏。
SJKen在幕迷影評
日落之前
2019-05-29 13:46:25
劇情
9
影音導讀|120秒評電影:   作為2019年奧斯卡最佳記錄長片得主而言,《赤手登峰》真的當之無愧!從人物紀實,描寫攀岩家-艾力克斯霍諾爾德夢想攀登「酋長岩」,再到他如何完成挑戰的過程,我們能夠看到的是不僅僅只是一個痴狂於無繩攀岩的攀岩者,如何在沒有安全裝備的情況下徒手攀登,征服「酋長岩」;觀眾還能夠投入在每個攀岩的畫面之中,投射我們對主角的情感;一方面擔心著主角的一舉一動:另一方面我也能夠隨著艾力克斯的每一個腳步、每一次搭手,寄託希望在他身上,與他經歷各種酸甜苦辣。就觀眾的角度來看,我們就是這場壯舉的見證者,見證了一場充滿溫度的攀岩之旅。 《赤手登峰》實實在在地達到了紀錄片的記錄「人物」和「觀點」的兩大核心本質,並讓觀眾感受到故事中的情緒變化、角色成長、或是記錄者希望能夠帶給觀眾們什麼樣的價值觀。「無繩攀岩」這種看似玩命的運動,遊走在生死之間的危險遊戲,實際上背後乘載著什麼樣的羈絆,艾力克斯與生活周遭的朋友們,對於這場征服「酋長岩」的攀岩行動有著什麼樣的期待;透過這部紀錄片我們能夠透過貼身記錄主角的生活點滴,讓觀眾就像是認識了新朋友般的親切。 而精彩的是,紀錄片跟著艾力克斯在岩壁上拍攝,充滿危險的環境下所拍攝的畫面,更是《赤手登峰》這部紀錄片的一大賣點。除了導演金國威和拍攝團隊如何在不影響艾力克斯攀登的情況下,不干擾或是給予壓力取景、拍攝,同時又必須克服遠距離拍攝時的收音問題。我們除了看到艾力克斯挑戰極限,試圖完成他的夢想外,我們似乎也能夠透過鏡頭,體會到電影製作團隊在拍攝時的艱辛。 這真的是一場全方位觀點,令人情緒緊繃,卻又享受其中的觀影體驗。不論是幕前幕後,整部紀錄片都散發出一群人對夢想和工作執著的熱情與傻勁。我們能夠透過鏡頭在平地認識和熟悉艾力克斯,又能夠在攀岩的畫面時懸著一顆心:完全零距離的觀影體驗真的讓人目不轉睛。他們刻劃了我們過去無法體驗的...
《赤手登峰》Free Solo | ★★★★☆ 為什麼挑戰山?因為山就在那兒
XXY
赤手登峰
2019-05-21 10:49:20
總評
8
整篇故事圍繞著在北極奮力求生的愛斯基摩人南努克以及其家人,我很喜歡主角南努克的純樸,卻又不失其身為優秀獵人的共存身分;而導演也選擇能展現南努克與家人如何堅忍不拔地在存草不生的極地,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在大自然的殘酷下,和其他生物競爭、共生。在1922年就以影像紀錄、試圖向外人介紹這個獨具特色的雪白世界,也記錄、共享這個歷經百年,依舊令人驚嘆的珍貴記憶。 故事的開場,南努克駕駛著一艘獨木舟靠岸,原以為船上只有他一人,但隨著妻子,還有看起來三、五歲孩童從密不通風的前方船艙爬出,心裡還在想在裡面是甚麼情景時,又一個人鑽了出來,這時擔心的東西已經不是密不通風的不適感,而是萬一翻船,這幾個在船艙中的人都會跟著滅頂、毫無逃生機會,內心還在驚呼中的我,看到船艙後方又有人爬出來,天阿,這艘船明明是獨木舟吧?到底可以塞幾個人呀?接著是小狗狗被南努克從船艙中拎了出來,南努克臉上掛著純真又滿足的笑容,或許這樣的開場,就已經為愛斯基摩人的生活態度、生存方式作最主要的定調了。 接下來先介紹愛斯基摩人的生活上的小細節:例如使用苔癬生火、利用獵到的鹿或動物毛皮去和商人交換刀子、糖果等無法靠打獵獲得的物品,這裡有一幅特殊景觀,畫面以一整面的毛皮作為背景,前景是南努克與商人正在以物易物中;而商人對於南努克可能是尊敬,也可能是視為潛在的大客戶,畢竟南努克是屈手可指的優秀獵人,於是特別和南努克介紹留聲機的功能,拿起唱盤的南努克第一個反應是拿起來咬看看,而且還不只咬了一次,至少咬了三次,或許這也說明南努克對新奇事物的好奇心吧。 這裡特地拉出一小段篇幅:南努克的孩子Allegoo因為吃太多商人招待的點心SeaBiscuit和豬油Lard(雖然完全不知那是甚麼,只能想像成是某種麵包做的蛋糕或麵包類點心,上面用豬油作的奶油去裝飾),Allegoo因而肚子脹痛,商人餵了一口調和油,雖然聽起來不是甚麼美味食...
<北方的南努克>荒蕪冷冽的北極、逆境堅毅的純樸
Mega

2019-05-09 14:01:03
氣氛
9
出席映後Q&A的女主角(左)和導演(右)   高雄電影節在去(2018)年特別放映的台灣電影中,只挑12/2正式上映的《小美》,買票進場看,完全源自好奇黃榮昇在首部執導劇情長片,帶來的觀點和技術呈現,是否感受到他依據拍200支以上廣告片的經驗,精準抓到消費族群胃口。單就筆者觀影體驗,明確告訴大家,至少推動劇情型式,與浮現出來的議題,成功燃起繼續挖掘的慾望。 這部講起一名來自台東的年輕女性小美,跟出道前的歌手伍佰、林強同樣,離開家鄉,到台北找一份工作,求個就地安穩的生活,然而,她某天就憑空消失在世上。隨後,藉由與這女子有關的九名人士,描述面對她時的交流和內心感受,側面摸索她性格轉變、與落到走失的緣故。 在此,以官方釋出的劇情走向,不談及關鍵情節,助於各位用正當管道觀賞前,有個基本方向,引領大家弄清楚此片的定位與賣點。   一、善用技巧詮釋,拉近觀眾距離 受訪者往鏡頭講話途中,不時給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旁白問事,增添他們吐露實際看法的時間。像一開始的房東,起初淡定說起給予失蹤房客的印象與關心,反倒隨便給人丟出問題,語氣轉換如翻書一樣快,刻劃出再平常不過的你我,都會急著自我辯護的正常行為,以及愈講愈激動的口氣。前大半段用這種方式勾勒,隨時可見表裡不一的現實,足足帶給龐大落差的諷刺意味,滿到反覆回味而檢視個人。 私自認為片中安排,問人給答的發言人,輕鬆向劇中角色進行交談,幫助我們毫無障礙理解回話動機。純聲演出方面,黃信堯繼承在以往作品開口發聲的語調,絲毫不帶壓力、《大佛普拉斯》的主觀意識,自然誕生一股普遍跟親友聊天的親切感。值得注意的,他一出現沒奪走任何人風采,抓緊互動關頭,帶動故事。 二、昔今陳述各有好壞 關於切換不同時間點,或是發言時機,處置得參差不齊。好比來說,失蹤者的男性上司那段訪談,顯現內外在成為鮮明對比的例子,順勢激發重大發展,加強本片要傳達的要...
《小美》:世間終究少不了黑暗面
修揪作伙共
小美
2019-04-15 19:17:17
題材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