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 篇文章
你好嗎?我很好。
情書

影評 《愛與黑暗的故事》-於心而言過於沈重 @CharMing

2016-09-30 01:22:06


戰爭的動盪與族群迫害,猶太人的自我認同與不安,所謂的愛與黑暗,全都在歷史和作為母親與女人之間的掙扎中,尋求某種平衡點,一旦失衡,就會墜入童話故事的深淵。

作為娜塔莉波曼自導自演的電影,《愛與黑暗的故事》描述為了逃離迫害的猶太家庭,父親是一名博學多聞的作家、母親弗妮雅則是美麗又充滿想像力,兒子艾默思不只遺傳父親的好文筆,母親和他說的故事,也都深深影響著他。面對戰爭、生活重擔、國族認同與崩解,透過兒子的視角不只看見他成長的點滴,更見證以色列猶太人在這時空下,所面對的哀傷與重生。

本片改編自以色列最偉大作家之一艾默思奧茲的同名回憶錄,在二次大戰時的耶路撒冷,全歐洲的反猶太主義,逼迫他們離開原本出生長大的故土,即便在歷史上他們的應許之地是巴勒斯坦,但是對那個時代的他們,故鄉才是異國。藉由此種矛盾的心理,《愛與黑暗的故事》以小男孩的視角,由下而上凝視父母親和周遭的變遷,而他也身在其中。作為娜塔莉波曼首次長片執導的作品,整體而言依舊非常亮眼,各種象徵、前後呼應的鏡頭,其藝術層次極高,只可惜在龐大的敘事格局下,角色的心境轉換和視角的切換,加上顧此失彼的節奏,讓觀眾很難在第一時間內,進入愛與黑暗的故事中。

「回憶就像在斷垣殘壁中,試圖建立一個老建築。」對於以色列或西方歷史不熟悉,或是未看電影簡介的觀眾,《愛與黑暗的故事》是一部很難進入狀況的作品。全片以希伯來文發音,雖然有英文字幕,但是在翻譯上看得出來,導演引用非常多書中的字句,但也使得文謅謅、較難理解的台詞,讓本片的難度提升不少。雖然極具詩意,卻也難以消化。

「我們現在有自己的國家,就不會再因為我們是猶太人而被霸凌。」電影前半段,主要以一家人為了逃離迫害,而舉家搬遷到巴勒斯坦,面對新生活的過渡期,所謂天堂與地獄的一線之隔,藉由日常生活的影像配合電影口白演繹著。不管是校園霸凌、盪鞦韆隱喻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關係、戰爭迫使眾人在地下室避難,甚至是母親和家人的關係,本片幾乎以不明說的方式,將行為表徵化、前後呼應的比喻,讓觀眾以更直接的方式去感受歷史,甚至角色的內心。

英文片名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其中的Tale相較於故事,更貼近寓言、虛構的傳說,而這也貼近故事中的母親,總是喜歡編織天馬行空的故事給兒子聽,但是這些看似寓言的字句,卻是如此貼近母親的真實經歷和心境。一如母親對兒子說,一個年輕的禪宗發現溺水的女子,於是便跳下水、背起對方過河。過了很久,年輕的禪宗便問身旁的老禪宗,我這樣做真的對嗎?對方只回了一句:你還放不下嗎?所謂的放與不放,可以說是電影中母親所面臨最大的自我檢視。

如詩般的鏡頭,將觀眾丟往遙遠的西方世界,只可惜那不是我們所熟悉國家和歷史,使得某些鏡頭語言和時空背景,難以感同深受。《愛與黑暗的故事》將大時代放置於家庭的格局,卻在電影後半失了焦,敘事中帶有敘事的處理,不只在前半段讓人難以進入狀況,而後半段卻也失了重心。

原本講述戰爭與國族之間的複雜的心理問題,於影像而言,層層美感讓電影的滄桑直達人心;於心而言,卻又因為每個淺嚐輒止的主題,讓感動或哀傷停在表面。娜塔莉波曼的確多才多藝,雖然選了一部對她而言極為重要,卻也難度較高的作品。但是作為長片處女作,反倒更讓人期待導演下一部作品。

歡迎加入 CharMing的投幣式置物櫃

 


電影爽度:6
故事劇情:6
氣氛營造:7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7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