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分裂>中關鍵思想,藉由凱文的心理醫生Dr. Karen Fletcher與凱文在地下室的最後一次談話裡浮出,當劇情已推演到無路可走,或是中間步調一度使人失去耐性,導演奈莎馬蘭才在這一刻釋出「人的能力是有極限?亦或是充滿無限可能?」的思考。在電影中段時,Dr. Karen Fletcher有一場與國外學者用視訊參與會議的戲份,闡述了她對於分裂人格個案的學者自信,卻在面對凱文隱藏版人格時,學者所代表的智慧象徵,與凱文無法控制的突變,最後人格無疑是一種實驗室裡無法預測變種,非動物也非人類,反倒像是混合體,是恐怖電影的狼人,使得醫師與凱文的就診對談反倒像是孕育怪物,當遇上沈睡中的自然力量甦醒時,文明總是不知所措的。
有趣的是,Anya-Taylor Joy所飾演的少女Casey從最初的處變不驚、試圖從Hedwig人格中套話、想計謀逃走、或是苦苦哀求,到最終身而為人,欲求生存時,也必須與「野獸」進行對決。導演安排的,並不是依靠人終究能以理性獲勝的法則,也不是恐怖片中「處女必不死」潛規則,而是透過先前兩條支線不斷在電影中閃爍的景框。我們可以看到,Casey遭綁架時,壞記憶所喚醒的過去之創傷,童年的Casey面對獵槍、怪(獵)物並不是為了生存,而是被訓練必須如此,才有辦法在家暴的家庭中挺過來,最後Casey警車上的鏡頭,也應該是這部電影最棒的一棵鏡頭,Casey並沒有對準正前方,而是看往未知處的一點,那股眼神像是什麼都沒說,又像是什麼都說盡了。 電影的最後對決,其實仍依循著好萊塢恐怖片模式,只不過,這次不再是依靠力量(電影中的獵槍),突變的凱文不斷呼喊著「只有受過傷痛的靈魂才批配純潔的心」,就比如凱文綁架了他認為「不潔的」青少年,必須淨化(吃掉)他們才能得到純真,也就是凱文的人格們意圖想「保護」凱文,而想「返回」純真(即便已經被毀壞的純真)的行動實踐。
熟知奈莎馬蘭的觀眾的默契,應該都知道在故事結尾總會有大逆轉,也是他的標誌。不過,本次在主線與支線劇情上,反倒透過凱文離開密閉世界,最後我們發現那是一間動物園(野性、壓抑),前往診療室(文明、外在、社會化),並與主線劇情:綁架事件與密室脫逃遊戲上的調度上處理的相當均勻,當我們進入凱文的房間,便是他內心世界的實體化、具像化,像是Hedwig人格告訴Casey房間有窗戶,但其實到了房間我們卻發現「窗戶」只是一張塗鴉時,透露出一種絕望感,「窗戶」也代表著凱文從未真正逃出心靈之迷宮,除非他夠證明自己是「存在」的,而存在就必須透過實踐才能夠證明,凱文帶著的傷痕突破肉體的限制,發展出了隱藏人格,其實也與Casey的受過家暴的傷痕一般。他們終究像是鏡子中的兩者,不斷對望,彼此靠近。
故事劇情:
氣氛營造:
演技表現:
題材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