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異攻隊》第ㄧ集時就成功打出了名頭,不論戲裡戲外原本只是無人知曉的小角色,卻在上映後抓住大批粉絲,為Marvel電影宇宙線踏下成功的一步。繼第一集星爵等人拯救柴達星後聲名大噪,成為全宇宙的知名人物,經過數月後,原本因緣際會的一群人開始以星際異攻隊的名號闖蕩銀河系,憑藉著以往的名號來接任務賺取傭金,途中順便維護世界和平,偶爾應付找上門的冤家,展開充實而有意義的冒險日常。
在一些評論上看到劇情鬆散單薄的問題,雖然確實是個缺點,但就我來說重點反而不再劇情上,反而是其他的部分充實了整部片,使我完全不在意其他的瑕疵了。導演詹姆士·昆恩延續了上一集的特色,如大量的腳色,盛大絢爛的宇宙場景,經典的舞曲大帝國,這些重複的元素不僅不會令人感到無趣,反而交織出更多有意思的內容。
腳色帶動劇情
與第一集最大的差別在於,同樣是腳色眾多,在第一集全都是新腳色,不論是觀眾或是腳色之間都是陌生的,雖然是相處良好,但總是覺得這是個臨時軋在一起的感覺,少了些團隊的向心力,而這次熟悉的腳色有了團隊有了名號,即便一樣的互相幹譙垃圾話,彼此的互動卻有了不一樣的感覺,而這種腳色互動的關係,讓整個故事推進有了不一樣的變化。
其實漫威大部分的走向都很單純,要嘛是起源故事,說明一個凡人如何成為英雄,又或是集合起來幹件大事,總之都是一開始就猜得到會發生某件大事、要幹掉某個敵人之類的,整部片也是圍繞在特定事件上,而這次在《星際異攻隊2》內有了不一樣的安排,雖然也是有著要毀滅世界的威脅存在,但卻是電影中後段才讓威脅出現,這讓電影不再像復仇者或是內戰一樣圍繞單一事件運轉,反而有了充分時間讓腳色彼此互動,也因此變的是由腳色來帶動故事前進,每一次互動都會改變故事的走向。
這完全發揮《星際異攻隊》系列有著龐大腳色基礎的優勢,每個腳色身上背負著不一樣的故事與個人特色,這在第一集時還未充分發揮,但有了第一集的基礎後腳色間的互動模式定位下來,就會覺得互動起來自然許多(這就得先看過第一集),同時在電影中也加倍放大所有腳色的個人特質,同樣的梗不只用一次,而是換著方式一再地用,就算是雜魚配角也有至少兩次的機會發揮,這讓新腳色也能印象深刻,而這在其他電影也是時常出現,如美隊的髒話,但因為有著明確目的反而像玩過頭了。
另一點關於目的的影響是資訊量的部分,以往整部電影的規模述說一個事件,細節從一開始累積,也因此觀眾必須從頭到尾全神貫注(復仇者二看的我很累),旦既然是腳色帶動故事,內容就是一段一段的,而且也不用承擔其他電影的發展,也因此能很輕鬆地欣賞,儘管腦袋放空大笑一場。
歡樂的1980
就像第一集星爵所寶貝勁爆舞曲大帝國點亮了每個片段,這次帶來的第二輯歌詞與音樂更加滲透進各段情節,完全與劇情與情感融合,而如果仔細看詹姆士·昆恩根本是把整個80年代搬進電影,片中充斥著似曾相識的文化符碼,從電視劇的劇情到偶像人物、大型電玩的音效與戰鬥方式、復古的視覺設計、甚至是客串的明星演員。
其中在搞笑的誇張化效果上讓我最有共鳴,讓我想起古早時期的動畫如魯邦三世、星際牛仔......等等,有一種明明很危險卻又視之如常的餘裕,似乎很享受在那種緊張當下的氣氛(不過有些橋段相對太過血腥打破這氣氛),雖然大多數都是美國人的回憶,但7.8年級生小時候經歷過的話應該也有能夠共鳴之處(雖然因為這種歡樂的氣氛,最後還以為某人不會走)。
支配與自由
雖然前面提過劇情不重要,但不表示這次在電影中沒有試圖傳達的概念,這次主打的「家人」不能說被玩爛,但也不是甚麼新鮮的概念了,我想試著用另一個觀點來解釋劇中的關係。
這次主要的反派,不論至高人或是最終BOSS都有著自大傲慢的性格,這點在他們各自的名字上就看的出來,雖然確實能理解為何會養成這種個性,當一個人或文明達到完美的成就,看待其他的存在也只是等著被支配而已。而在主角群上卻是不同的狀態,每個人身上都帶著不同的缺憾,甚至會拖累其他人,但同時卻也不會干涉其他人怎麼做自己,即便是一些白癡智障的舉動,只要不會害到大家那又何妨,每個人都能自在的生存,卻又因為情感的連結而聚在一起,並不是因為家人才在一起,而是有能聚在一起的家才叫家人。
以前我覺得Marvel英雄電影的方式遲早會失敗,越來越多的腳色卻要擠入同一個故事,這樣反而讓人吸收不過來,這次《星際異攻隊2》卻有讓我改觀,原來腳色的互動能帶出這麼有趣的故事,雖然仍有一些小缺點,整部片帶來的娛樂性與情感卻是極為豐富。
如果你看過也喜歡《星際異攻隊1》一定要看,如果你喜歡特效爽片一定要看,如果你喜歡小格魯特或是火箭狐狸這些萌物真的要來看。
故事劇情:9
氣氛營造:9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