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篇文章

其他 亞歷山卓聊電影:《貓鬥》

2017-07-10 22:30:10


《貓鬥》
.
觀賞之前,大概認定是部黑色喜劇,看到一半時,它確實也是部悲劇,但鑽到最核心,它是部政治片。《貓鬥》最令我驚艷的是它的成本真的相當低,無論是從技術層面或是場景安排上都可以看出來,就像是Youtube上的短片一樣。從幕後側拍可以看到第一場打鬥場地完全取由現成,且相當狹小,第二場打鬥戲時,甚至有幾個鏡頭可以看到後面路人探頭查看,但,導演奧紐吐克將這樣低製作控制的極好,像是三場打鬥戲的調度,或是整部片由喜入悲的轉換,都做出了非常好的指導。當然,功勞絕對離不開安海契和吳珊卓兩位優秀演員在片中無懈可擊的演出,製作人真是幹的好,雖然我還是很好奇是怎麼請到兩位名聲不斐的演員,來參予這樣「極小」製作的電影。
.
導演成功的讓電影走的非常「對」,劇本主架構在三次的打鬥,利用時間的間隔,大玩特玩了勢力轉換的操作。時間的快速轉變,也讓所有事物產生了戲劇化的化學反應,舉最後的攝影機為例,在前一段裡,它對薇若妮卡而言,是個傷痛的提醒,身為僅存物件之一的攝影機,跟上一段她擁有的比起來,顯現出她的損失。但到最後一段時,當艾絮莉帶著損失碰上薇若妮卡和攝影機,攝影機在這時已經不再是悲傷的象徵了,而是可以帶給薇若妮卡希望的物件,與艾絮莉的損失比較起來,艾絮莉等於損失了一切,而攝影機對薇若妮卡而言,卻已滿足了一切。
.
同樣的,兩位主角與下屬的關係,也被拿來做地位的轉換,演員的演技在此也因黑色喜劇的包裝足以發揮,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演出是吳珊卓從病床上起來時,她將悲劇與喜劇利用某種技巧同時展現出來的表演,感覺太奇妙了,而這完全就是這部電影所需要的。若要比較,我會認為吳珊卓的演出比安海契更加完美,兩位角色的成長是非常相似的,她們都經歷過一段傲慢的時期,雖然無法忽略安海契具爆發性的演出對電影整體的重要性,但吳珊卓的傲慢似乎是較能說服人,且與後段改變擁有明確區別的。但不得不稱讚的是兩位演員在失去之後的部分,都是表現的很優秀的,另外配角群的實力也是難以忽視,整體卡司實在讚透了。
.
近來有些網友將《台北物語》視為電影的負面教材,對於還沒看過此片的我,是有些懷疑的,但我在《貓鬥》裡,確實有看到一些點,讓我特別注意。在這樣小製作的電影,除了我前面提到「好的演員」以外,在本片中,身兼剪接的奧紐吐克是如何將三場打鬥戲剪的如此精彩,以及時常採用的古典音樂,來創造喜感,對於本片如何成為「好電影」,都是缺一不可的一環。
.
電影讓我覺得不完美的地方在於劇本,對於兩人第二次的打鬥,我認為吐克完全去除了讓兩人「好好談」的機會,這是不太合理的,若真要讓角色這樣魯莽行動,那就會是對「魯莽」的鋪陳不夠有力的問題了。再來是艾絮莉昏迷後的情節,吐克直接對照前面的情節來寫,此段的確是要跟著前面重點對照,但公式如此相近的設計,多少令人感到些乏味。
.
全片不少環節離不開小布希,吐克運用了電視節目的行式,創造出每個時間點的世界,他抓到了最快讓觀眾進入狀況的方法,這點實在是有創意。電影開頭由電視中提及的中東戰役做開場,這也就是最後的主旨,完整的呈現出黑色喜劇、悲劇和政治議題,是豐富、有因有果且令人滿足的。
.
奧紐吐克真是令我刮目相看,我們可以看到他在將喜劇和悲劇結合上的成功,整部電影都是用喜劇的呈現手法,但隨著故事的推進,第一次的打鬥,是充滿完全的趣味,第二次,則是建立於悲痛之下。第三次,我感受到的是永無止境的,全是悲傷一次次的擴大、延展,那些誇張的表演、動作,不再是任何外界因素造成的,而是內心純粹想要納喊出來的憤怒而已,因為除此之外,沒有辦法可以解決它。我看著這些影像,與其它片段的呈現手法、調性沒什麼不一樣,但吐克卻讓它們與故事結合後,給予觀眾的感覺,全變了樣。此外,第三次打鬥前的餐桌戲也相當令我印象深刻,那場戲的正反拍,畫面的設計、物品與人物同框下的暗示,是多麼明確,艾絮莉的幾次轉頭,薇若妮卡手部的幾次動作,我完全清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而我體會到了災難發生前先預見到,而眼前風平浪靜的那種可怕及不忍。
.
7.5/10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