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篇文章

影評 《抓狂美術館》:藝術是美德的殿堂?

2018-01-19 21:38:23


一個名為《The Square》的藝術作品即將被展出,工人在石子地板上嵌入會發光的裝置,在空曠的廣場中央標記了一個正方形的場域。藝術家說,在這樣的場域裡面,人們必須無條件地互相幫助,彰顯信任與關懷。

 

然而男主角在街上助人的義舉,卻是一連串失序的起點。他被搶劫,卻用恐嚇的手段報仇,無端引起的誤會也讓某個男孩找上門來,讓他惹上麻煩。另外,在觀賞《The Square》的展覽時,他對女兒說:「以前人們會期待其他大人幫忙照顧孩子,現在卻將他們視為潛在威脅。」

 

 

影片裡呈現許多乞丐與街友的樣貌,他們出現在車站、百貨、便利商店等,或坐或臥,唯一不變的是人們的態度始終冷漠,彷彿他們只是背景的一部分。男主角亦是如此,諷刺的是,但當他需要幫助時,唯一伸出援手的卻是方才他視而不見的乞丐。

 

為了提高展覽的知名度,行銷團隊拍攝一支乞丐男孩被炸死的廣告,引起軒然大波。眾人揮舞著人道精神、政治正確的旗幟,大肆撻伐美術館的不當宣傳,質疑館方聲稱的言論自由實際上是消費弱勢族群的行為。然而,這些人不正是街上忽視身邊請求幫助的聲音的人嗎?

 

「我們作為美術館,不能害怕挑戰極限。」晚宴上的叢林戲碼,飾演猿猴的表演者不斷以咆嘯與肢體挑釁那些貴賓,他們既文明、又懂得欣賞藝術,因此對表演者的行為一笑置之,然而當藝術觸及所謂的道德底限時,他們卻群起上演全武行,野蠻、混亂的本性一傾而出。

 

影片提到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把你的包包放在美術館,他就能變成藝術嗎?」場域的轉換改變了事物擁有的權力,本質不變,然而卻擁有了某種力量,要求被觀看與注視。

 

《抓狂美術館》裡的《The Square》不僅僅是一件藝術品,整部電影其實也是導演為觀眾所框架出來的一個場域。導演將當代生活的切片裱框起來,讓觀眾注視並思考,信任與關懷難道只能在框框內被提醒、彰顯嗎?我們的生活與藝術,難道只剩下那些華美的詞彙與理念?

 

在經歷所有一切後,男主角終於決心為自己的過錯道歉,然而小男孩一家早已不知去向。影片末尾,鏡頭靜靜的地注視著他與兩個女兒,三人表情木然。遲來的信任與關懷,換回的,只剩下無聲的離別。


電影爽度:5
故事劇情:10
氣氛營造:7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10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