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篇文章
「…都會變好的,凡事都會解決。其實不會。」
八月三十一,我在奧斯陸。

影評 《記憶乍響》Louder Than Bombs - 以愛為名,逝者從未已矣。

2018-04-25 03:35:59



第一次看到尤沃金提爾Joachim Trier作品,是許多年前在百視達的花車內,無意間翻到的99元DVD,他的第一部作品『愛重奏Reprise,心理只是想著北歐導演應該可以一看,沒想到超乎預期的成為那年非常喜愛的電影,也對導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待了許久才等到第二部作品,2012的『八月三十一,我在奧斯陸Oslo, 31. august,也成為近年來除了『愛慕Amour之外,強大後勁讓我鬱悶許久的佳片,相對於第一部的青春迷茫中帶著後龐音樂與歡樂友誼,並收尾在愉快的午後,第二部大大深化了現代疏離及對於生活現實的內心脫序,終至自我放逐的悲戚


有了前兩部令我非常喜愛的作品後,非常期待他第三部作品,看到預告時真是滿心雀躍,同時也好奇他採用了非挪威演員,而且除了女主角伊莎貝雨蓓之外幾乎都是美國一線演員,而且改為英語對白,調性不知會產生如何的差異。


本片的調子大致上在前五分鐘就已經底定,女主角跟家庭生活脫了節,無法肯定的是「因為脫節選擇了長時間不在」,抑或「因為長時間不在而脫節」,我想也許兩者都是。這位妻子、母親的意外離世,讓三位男主角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去調適及面對,同時映照出各自原本的生活難題。


個人觀影過程中,小兒子Conrad的部份是我覺得最喜愛的地方。青少年正處於叛逆迷惘的他,被父親及兄長認為最難以接受所謂大人世界的現實,而他獨特的思維方式,與父親、兄長相較之下,反而是對未來最具有樂觀發展及彈性的,導演也用自己獨特的影像語彙,特別加強安排了這部分,其中幾段略帶超現實的夢境,類似通俗小說般活潑的內心獨白,愛恨強烈而分明的情緒展現,釋懷的擁抱、眼淚、以及疲倦。


很喜歡導演對於片中光線及色澤的運用,很難想像一個普通美國高中學校下午的光線,導演卻拍出了一種冷,一種北歐低溫的冷。相同的光線也可以在上部作品中見到,本片父親在車中等待小兒子放學走出校門的時刻,與『八月三十一,我在奧斯陸』男主角跟朋友聊完天道別,走上奧斯陸街頭的背影,陽光是撒在臉上的,是你看得到,卻摸不著的那種溫暖。


許多導演都會有所謂的慣用手法,諸如影像調度的方式、鏡頭的運用、演員的詮釋,我私自稱為印記。


片中安靜的在類似清晨的微光中,遊走於樹林或湖邊,帶些迷幻色彩的跟拍,到位地詮釋心裡的不安與飄忽;各主角的臉部近距離特寫,一段段表情將心緒的千言萬語表達出十之八九;喃喃自語的內心獨白、或旁白,讓畫面帶著音樂性的、文學性的節奏;些許的超現實場景、些許的精緻慢動作,這些都是導演常有的印記。


接近片尾的那段黑白夢境,是個小小驚喜,我個人解讀為Conrad用他的方式,找到了合理化所遭遇,及他原本抗拒且排斥甚至鄙夷的現實,他接受了自己,也接受了家人。最後一幕在汽車後座,想像中的母親伊莎貝跟Conrad一同坐在一塊,表情雍容而自然,對比起Conrad的蒼白臉色,母親氣色更紅潤而顯的生氣勃勃。也許在許多愛裡,留下來的人,才是最辛苦而煎熬的。


雖然覺得憂傷強度略遜上一部,原創的驚喜感不如第一部,但導演在嘗試新的題材、新的手法、新的事物,就是件好事,本片依然是部非常值得一看的佳作。

二果:https://www.instagram.com/toresults/


電影爽度:6
故事劇情:10
氣氛營造:10
演技表現:10
題材鮮度:8

記憶乍響 尤沃金提爾 挪威導演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