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篇文章

影評 單身動物園—伴侶與單身的辯證

2018-07-04 02:19:23


「單身動物園」的圖片搜尋結果

 

《The Lobster》,中譯:《單身動物園》,是希臘導演尤格藍西莫的第五部作品。尤格蘭西莫是希臘電影新浪潮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導演,擅長將以極度諷刺與極端的視角詮釋社會問題,引導觀影者反思電影中議題的可能性與荒謬性,其黑色幽默在作品中往往顯得格外「真實」。其代表作《非普通教慾》更是受到奧斯卡獎的肯定,在2011年入圍最佳外語片,尤格蘭西莫可謂當今希臘的鬼才導演之一。

 

《單身動物園》是一部反烏托邦電影。故事講述在未來的虛構社會裡,歌頌著「伴侶至上」,而單身是被禁止的,且視為一種「罪過」。單身者會被帶到一家酒店,而在酒店裡,單身者必須在45天之內完成「伴侶配對」,住進雙人房,再前往遊艇,完成所有步驟,才能與伴侶回歸社會,否則,單身者會被變成自己所選的動物,以動物的身分繼續「尋找伴侶」。酒店對於單身者也有折衷的制度,只要在酒店獵捕孤遊者的行動中成功捕捉孤遊者,則可延長剩餘天數。

 

在城市邊緣外,有一群秉持「單身至上」的「孤遊者」,躲避著社會的追捕與壓迫,在森林與郊區生活著。他們反對「伴侶關係」,且有著一套懲罰機制,強調個人的獨立性,任何事都只能是個人的事(例如:生存),也不恥甚至是鄙視伴侶制。

男主角大衛在妻子外遇後,回歸單身身分,因此被送至酒店,並選擇「龍蝦」為其45天後要轉變的動物。在酒店中,大衛嘗試尋找有著「共同點」的對象,卻尋人未果,隨著天數漸漸減少,大衛假裝自己是個鐵石心腸的人,藉此與房客「冷血女」更進一步發展,但最終卻在「冷血女」殺了大衛的哥哥(狗)後被識破,而大衛在報復後離開酒店,逃向孤遊者的陣營中。

「單身動物園」的圖片搜尋結果

 

而在孤遊者陣營中生活一段時間後,大衛遇見了「近視女」,兩人也迅速地發展出戀情,但孤遊者的首領也察覺到異狀,因此,陷害「近視女」使她變成「盲人」,剝奪了大衛與她的共通點。

 

大衛與「近視女」計畫好離開孤遊者陣營,回歸城市生活。在報復完孤遊者首領後,兩人來到一間餐廳,大衛決定好要使自己也成為一個「盲人」,而電影最後以大衛在廁所裡用牛排刀指向自己的眼睛作結。

 

        影片中建構出一個二元世界,一是酒店與城市,二是城市邊緣,各代表著「伴侶至上」及「單身至上」兩種感情觀。透過許多情節以及社會制度的設計,觀影者隨著主角大衛在二元之間擺盪,在這假想的二元之間思考與辯證兩者的關係與荒謬性。本文首先個別分析「酒店與城市」以及「城市邊緣」兩者在電影中的意涵以及感情觀的展現;接著,從主角大衛的角度出發,論述在二元世界中的「模糊地帶」生存者該如何去應對與抉擇,在電影中他又是如何與體制對話。

 

一、              酒店與城市—伴侶至上

    電影中以酒店作為單身者配對的場所,而城市更是完全地禁止單身者的出現,整個社會是完全禁止人民「選擇」單身的,在這個社會中,沒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宣揚伴侶存在的重要性,並抹煞了自由意志的可能,否定了極端的兩者之間是存在中間地帶的,可謂「非黑即白」,酒店成了單身者的「矯治中心」。大衛在剛進入酒店時,登記基本資料沒有「雙性戀」的選項,只能在光譜中選擇極端的「完全異性戀」與「完全同性戀」;在選擇鞋子的尺寸時,大衛只能選擇44號或是45號,沒有45號半這個選擇。酒店中,更有許多規範與行為,灌輸單身者伴侶存在的必要性:在入飯店的第一天,單身者會被綁住一隻手,此舉在於讓單身者知道「單手」若不能成雙,會有諸多的不便;酒店透過許多模擬劇的演出,讓單身者看見單身的不方便與孤獨可能的危險性。酒店單方面地灌輸「伴侶至上」的想法,拒斥任何「居中」的可能性,認為單身者必定在生活中居處「危險」與「低等」的一方。在城市裡,單獨的人會被「臨檢」,所有人都是成雙成對的,建構出「伴侶至上」的生活圖像。

「單身動物園」的圖片搜尋結果

 

    而伴侶之間的連結,卻是非常地脆弱。酒店頌揚伴侶之間的共通性,而這種共通性通常流於「表面」,而流於「表面」,意味著個人可以透過「偽裝」而達成相似的假象,然而,這樣偽裝而來的感情,往往顯得易碎與多舛。電影中除了男主角大衛外,大部分的角色都以特徵作稱呼,而未提到角色的真實姓名,如:跛腳男、近視女、冷血女……,導演有意「去姓名化」,告訴觀影者:在這個社會裡,在乎的是可見、顯性的「特點」,而不是作為「人」的個體背後的情感複雜性。我們能從角色的行為看見在伴侶關係是如何「偽裝」共通性,而其往往導致一個不穩定的關係:大衛的朋友「跛腳男」,「故意」撞傷,使自己流鼻血以欺騙「鼻血女」彼此有相同的「特點」,而兩者的感情基礎建立在「都會流鼻血」這種表面的特點,少了真正的情感交流與基礎,兩者的關係馬上出現了裂縫,才住進雙人房幾天,就申請「小孩」來修補彼此的感情,而「小孩」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承載的意義是夫妻關係出現異狀時的解藥。抑或是,孤遊者闖入飯店雙人房時,給了丈夫一把槍射殺自己的妻子,而他毫不考慮地照做了,毫無    情感的成分存在於關係之中,同一張床,原本該是屬於心靈相通的兩個個體,在這配對制度之下,卻成了兩個陌生人的「偽裝台」;男主角大衛闖入「跛腳男」與「鼻血女」的遊艇,揭穿跛腳男「偽裝」的秘密,使跛腳男感到被拆穿的壓迫感,擔心表面的揭露會導致伴侶關係的終結。這種不從「內心」出發的配對,結果上成功組成了「伴侶」,但伴侶之間若只有「表面」的契合,甚至是「偽裝」出來的,電影在這留給觀影者思考的空間:這樣的伴侶,意義為何呢?伴侶應該有更深層的意義,還是只要是兩個表面相似的人成對,就稱的上是伴侶?

 

二、              城市邊緣—單身至上

    主角逃出了一個極端,卻不知自己進入了另一個極端。在城市邊緣,孤遊者推崇著「單身至上」,強調個人的獨立性,鄙視伴侶制度下的關係脆弱性,建構出一個講求「單」的社會圖像。電影中,孤遊者的生存訓練講求個人,在突襲發生時,是不互相幫忙的;而違反規定,與其他人談情說愛或是發生性關係,都會被加以嚴懲,完全拒斥任何「成對」的可能;每一個人都要替自己挖好「墳墓」,而墳墓在生活中,通常是由他人替死者準備,自己挖墳的行為在此極端地凸顯孤遊者追求單身的極致。這種價值規範同樣表現在舞會上,孤遊者陣營的舞會,每個人聽著「不同」的音樂,跳「自己想要」跳的舞,不同於酒店舉辦的舞會,每個人聽著「共同」的音樂,跳著需要「彼此配合」的舞。孤遊者在暗夜裡行動,潛入酒店動搖酒店伴侶的心理,沒有子彈的左輪手槍、講出「偽裝」的真相,像是在嘲弄這個世界裡的主流意識,控訴「伴侶至上」是如此地經不起考驗。

 ã€Œå–®èº«å‹•ç‰©åœ’」的圖片搜尋結果

    單身至上,缺少與伴侶之間的連結,講求個人的獨立性,卻成了另一種制約。因此,在孤遊者陣營,「偽裝」的元素也同樣存在。孤遊者首領帶著男女主角到城市裡「偽裝」成「伴侶」;到首領的家裡,首領透過「偽裝」去蒙騙父母;筆者認為,首領在男女主角親熱時的阻止,其實透露出首領對於伴侶並非全然失去渴望,但卻為了追求絕對的「單」,而剝奪自己在這方面的渴望與可能。由此可見,無論是在伴侶至上或單身至上哪一端生活,如此的極端控制與思想已經使人失去「真實面對」自我的機會與能力,極端地否定伴侶的存在,也造成了生活過度個人,失去人與人相處的可能性,排斥每一個與人發展的可能,只能偽裝自己衷於「單身」。在電影後段,首領發現男女主角之間的關係後,陷害「近視女」變成盲人,抹煞了她與男主角之間的共通點—「近視」,就像是對伴侶社會的報復,認為伴侶是完全不必要且可憎的。電影意使觀影者思考:這樣的「單身至上」,推崇個人,不與人有任何感情發展,是否過度的否定人與人之間連結的可能性,人終究是團體生活的,孤遊者也懂得這一點(共同求生),但沒有感情的存在,視每個人為獨立個體,難道就是最自由、完美的生活方式?

 

 

三、              模糊地帶—自由選擇

    主角大衛無論在酒店或是城市邊緣,都無法被完全地歸類為一方,大衛就像是現今社會的一般人,伴侶與單身兩者之間,找尋著居中的可能性,在兩者之間擺盪,居於模糊地帶,暗示著人有自由選擇的權利與機會,而極端只會造就出另一個極端。大衛在酒店最後幾天,偽裝自己心性冷血,換取與冷血女發展的機會,卻在冷血女殺了他哥哥後,忍不住流下眼淚,被揭穿共通點,大衛知道,再如何精闢的「偽裝」,也無法招架真實情感的重量,反而會導致更悲慘的結果;這種為了伴侶而勉強的行為,終會被人的情感給侵蝕,使自己逃向另一個極端,逃離酒店,進入單身的領域。

 

    在孤遊者的陣營中,諷刺的是,大衛在這裡找到了真愛—「近視女」。本該是單身至上的環境,卻遇見心之所向,意味著人是無法完全拒斥他人,無法完全屏除感情而生的。有許多東西是只能屬於親密關係的兩人的,像是只有對方了解的「手語」,彼此在城裡與陣營中的「暗示」,這些東西若少了伴侶,則失去了存在的可能,單身至上,缺少的是與親密他人彼此了解與「密語」的機會。

「單身動物園 耳機跳舞」的圖片搜尋結果

       

    大衛與近視女的愛情是真實的,大衛會因為其他人送給近視女兔子而吃醋,會克制不了想碰觸近視女身體的慾望,且愛上近視女是在知道近視女是「近視眼」之前,並不是為了共同特徵而強迫自己喜歡上近視女。大衛選擇自己要成為「龍蝦」,而近視女喜歡吃「兔子」,這兩種動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強,在西方文化中被視為生育與性慾的象徵,而龍蝦雖生殖能力強,但卻喜歡獨居,這暗示著人必定有欲望,情欲是必然發生的,但人仍有渴求孤獨的時候,而無論追求情欲或是孤獨,都是人的正常表現,是他人無法干涉的,只能自由抉擇的,但像是「龍蝦」這樣子的生物,在這樣的社會價值之下,是難以生存的,它無法在伴侶至上與單身至上之間做出抉擇,就像是大衛的處境,像是人的處境:任何強迫的極端都是有害的,唯有在兩者之間自由的作出抉擇,擺盪其間,才符合人的意志。

 

四、              結論—瞎與不瞎,自我選擇

    大衛經歷過酒店、森林,最終仍未在一方定居,流亡於模糊地帶之間。
    而本片結尾大衛究竟有沒有刺瞎自己,導演留下了一個伏筆:刺下去,意味著大衛流於社會規範,在情感關係中仍注重於尋找著共同的特徵,而不是接納彼此可以擁有差異;沒刺下去,大衛是否真能從這社會規範中解套,抑或是接下來與近視女的生活會因為缺乏共通點,而面臨他者的「歧視」等等……,落入另一個意識形態的圈套之中。但無論刺或不刺,近視女最終還是說了一句「謝謝你」,她已經瞎了,根本不知道大衛有沒有真的刺下去,但無論大衛如何「選擇」,近視女都尊重且感謝大衛在「自由選擇」之下的結果,她只在意大衛願意為了她犧牲的動機,而不是結果。這正是酒店或是城市邊緣無法達到的:自由選擇。伴侶至上或是單身至上,在本片的呈現下,謬態百出,而電影最後以瞎與不瞎為結,也許是意味著:別在兩者之間盲目,我們是能夠選擇的。我們都是大衛,刺或不刺,我們是能夠選擇的。

 ã€Œå–®èº«å‹•ç‰©åœ’ 結局」的圖片搜尋結果

 


電影爽度:7
故事劇情:8
氣氛營造:9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8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