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篇文章

影評 《山河故人》

2018-12-31 19:49:42


    賈樟柯的電影從《小武》、《三峽好人》、《天註定》到《山河故人》,劇本結構有越來越明顯,分段越來越清楚的趨勢,這似乎同時呼應了賈樟柯電影內在主題的改變。一開始的《小武》內容基本上是一個小村莊中發生的事,即使稍稍談到了貧富差距等問題,主角的世界依然是封閉、狹隘的,電影的敘事手法也配合這樣封閉、單一的世界觀,跟著主角打轉;而到了近期的《山河故人》,不只橫跨了1999、2014、2025三個時間軸,所觸及的議題也包含了經濟發展、貧富差距、全球化、國族、語言問題等更多元豐富的面向。賈樟柯意識到,如果要客觀冷靜地講述、探討這些問題,無法再用之前的方法。因此,賈樟柯在劇本上下了更大的功夫,明白地透過三段式的結構來突顯、強化故事的意涵,用更強大的結構來宰制角色們的命運。

    電影中的角色當然無法感受到自己被劇本結構操控著,但透過清楚而明顯的結構,觀眾可以確實感受到角色並非是自由的,而是活在一種他們無法自己察覺的控制之中。角色的命運是編劇寫定的,透過刻意強調結構的劇本,賦予電影一種無法擺脫的宿命感,因此角色們在電影中所做的一切努力,到最後都是徒勞,彷彿只是對自己的嘲笑而已。賈樟柯就是要用這種強化結構的方式,讓電影中的角色,表達出宛如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在面對生活型態的劇變時,所產生的不確定、徬徨之感。

    回到故事內容的說明,第一段1999年,中國正處於面臨新世紀的歡慶氣氛中。沈濤(趙濤飾)正處於2名男子的追求之中,其中一位是有錢的企業家張晉生(張譯飾);另一位是煤礦工人梁建軍(梁景東飾),我們知道最後沈濤選擇了晉生,但電影中並未呈現沈濤下決定的時刻。先不論沈濤真正的決定因素是不是單純為了錢財及未來的保障,電影透過這段三角關係所要表達的應該不只是表面上的愛情部分,恐怕用愛情的形式包裝來講中國的變遷與發展才是賈樟柯所欲達成的目的。舉一個例子,其中有一場沈濤在路上騎車撞見一台飛機墜毀的戲,隨後她又看到關於使用飛機在農地播種的新聞,且剛好是在她跟晉生結婚後所發生的事,也許就能解讀成是賈樟柯用來批判中國為了快速追求經濟而忽略其他面向的發展了。再對照之後的發展,沈濤跟晉生離婚又得不到親生兒子的領養權;而梁景東則有一個深愛他的妻子(雖然他生了病),更加能證明先前的假設。

    第二段2014年則呈現離婚後的沈濤,因為父親過世而短暫與兒子到樂見面的經過。這段的重點可以擺在兒子的歸屬上面,兒子跟著父親到上海唸國際小學而不是跟在母親身邊(在第三段中我們得知張晉生帶著兒子隨即逃離到澳大利亞),對照第三段2025年中兒子(董子健飾)忘記如何說中文且喪失歸屬感徬徨無措的部分,也能解讀為是賈樟柯反思快速全球化造成人民失去對於孕育自己土地的認同的問題了。也因此,第二段中沈濤跟兒子短暫的相處時光反而更顯溫馨。而第三段中張到樂之所以愛上自己中文老師,也能解讀為是他那無以名狀的鄉愁及對於母親的追憶了。

    賈樟柯在電影中置入玲瑯滿目的符號與象徵,像是鑰匙、飛機、姓名、老虎等等,更增加電影解讀的多重意義與樂趣。其中還有一個角色特別有趣,電影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都出現一位身穿運動服舉著偃月刀的人物,只是從孩童變成了青年,雖然看似只是個不重要的路人角色,卻刻意讓他在鏡頭前特別顯眼,也許是導演特別安排跟觀眾的小遊戲,或象徵一個中立客觀的他者視角,只是這個角色在第三段中似乎並未再度出現。

    《山河故人》憑著其精湛的劇本榮獲第52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實至名歸;只是表演時間橫跨近30年還能收放自如的趙濤並未獲獎實屬可惜!


電影爽度:7
故事劇情:9
氣氛營造:8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8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