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韓國作家 趙南柱所撰寫的著作<82年生的金智英>在韓國討論熱度不斷上升,不僅是韓國賣座的暢銷小說之外,更是被翻拍成電影,並由曾經演出<屍速列車>的孔劉、鄭裕美再度攜手合作。這部電影在敲定上映時,父權社會的韓國卻幾乎抱持著不樂觀或者是反對的態度來面對這個消息,然而不管是小說或是電影,早已悄悄的替女性弱勢打抱不平,作者用了不一樣的故事開頭先是成功的吸引了許多閱讀者的關注,故事內容或是電影版的選角,都再次的促使那些本事對女性主權較不感興趣的、甚至是不苟同的那群人好好正視這個問題。
老實說,不用特別地去閱讀或觀看這個作品,身為女性的我早已能夠滔滔不絕得針對「女性主義」做解釋或闡述一些親身所見所聞的故事。更是讓我感到好奇的是,在這堪稱多元性別平等的社會之中,為什麼「女權」還會被特別的討論呢。我想,這大概是因為民情的不同,亦或者其實我們早已習慣那些「不平等的平等」了。而就在看完這個作品之後,我還是不禁地被共鳴點給惹的一陣鼻酸,更是從不一樣的層面了解到韓國現今社會之下,文化的偏袒還是讓男性佔了上風。
故事講述著金智英某天突然變了個人似的,對著老公說著不屬於自己口吻的對白。更是在過年團圓的場合中,對丈母娘也說出了超出禮儀該有的對話,然而這些都不是金智英本會說的。而到底是什麼原因會讓金智英變成這樣,故事的後半部開始娓娓道來她從小到大過往所遭遇或聽聞的,讓我們看見了到底社會文化是怎麼塑造出「金智英」的。
先是看了小說版本才去影廳觀賞電影的我,不得先對電影翻拍給予大大的讚賞,許多人同樣看過兩個版本的會更傾向原著,但我認為就是因為電影與原著的差距,讓我體悟了為什麼這世代還有女權的議題需要被重新重視的原因。其實,電影的改編幾乎將小說之中重要的場景、對話跟情節都盡力的保持一致,當然為了電影的可看性與完整度會稍作一些改變,我認為不構成偏離主題,但卻在表達對不公平的力度上稍有減弱。
先論敘事的時間順序,在小說對於故事的編排上,是以年份做排序,先是講述2015年的金智英開始會變成別人,講著不屬於自己口吻的對白,再倒敘來到1982年,從金智英小時候就讀小學開始所遇見的男女不平等。相反地,電影是以金智英事發開始的時間點為主,而其他的所有過往對於不平等的經驗,都是由插敘的方式來呈現。如此一來,電影變成以「金智英」為出發點,只是對她的過往去做討論。然而,小說是透過「金智英」,對韓國一路以來對「女姓弱勢」的文化做討論。
在小說中,說得更多是一個學校、一個家庭甚至是在職場上我們都難以想像的不平等。那些看似摸不著頭緒的社會淺規則,實則藏有偏激的性別不平等。例如:韓國女性的薪水在過去一直不可能超越男性的所得,亦或者許多較為辛苦的工作內容都有女生包辦,實則不是因為開始對於女性職場能力的肯定,原因在於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女性假以時日還是會投入家庭,因此不需要給予女生太多的報酬,更是應該要好好的借用眼前的人力資源,而不要累壞了男性職員。而這些字裡行間所描述的社會風氣卻沒被電影演出,實在是相當的可惜。
此外,我認為電影在金智英的人物塑造上也沒有來的原著那麼強烈,電影之中的金智英是個溫柔賢慧,在我心中算是很稱職的全職婦女,甚至是夫家的好媳婦代表。然而,在原著比較能看見金智英的內心想法,雖然金智英在面對不平等的情況時,他選擇不說不反抗,但是她內心的OS卻是比起她姊姊還要有個性與想法,而也就是因為這樣的悶不吭聲所壓抑長久的情緒,促使金智英這般的結局。但是,你要說這全然是他自己不懂得抒發情緒的錯嗎?我認為有一半的追究必須由整個社會文化來負責吧。
然而這樣的簡略與改編手法,讓我感受到了韓國對於女權議題的曖昧不清。電影在批判女權不平的力度上確實沒有小說來的有力,更是將電影的呈顯導向較為溫和、賺人熱淚的氛圍,仔細的觀察不免發現,電影中所有有關於男女不平等的對白都是出自於其他角色的口中,而金智英所說出來的幾乎都只是曖昧說詞,例如:「記得跟她說聲謝謝、你辛苦了」諸如此類的。電影另一方面或許希望透過金智英老公一角來消弭一點「男性歧視女性」的聲浪,但是這些在小說都不是刻畫故事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最後呢,更是讓結局圓滿收場,但小說的最後章節卻非如此,仔細的消化作者在最後所描敘的一字一句,其實是會讓我更加替金智英感到堪憂,她的遭遇是否能被改善,然而電影卻默默地替金智英作主的接受了眼前的事實。上述是來自我看完兩種版本後所得出的心得,如果有人問我該先看原著還是電影,我的答案依舊不變:「原著」。不是不喜愛電影的翻拍,而是希望大家能夠看見的是這些差異背後的箇中道理。
「爭取的不是女權,而是兩性都能自由。」(取自於原著一段)
如果你喜歡我的分享,歡迎追蹤我的臉書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ingchenin/
也別忘了要追蹤我的IG唷~:
https://www.instagram.com/ingchenin/
故事劇情:9
氣氛營造:8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