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雷區)
關於婁燁的《蘇州河》:
如果你喜歡王家衛那種對於往日情懷的書寫,
或者,你對於諾蘭的記憶拼圖中挑戰邏輯與記憶的部分很有興趣,
那麼這部片除了揉合這兩部片的前述特色外,
你還得不排斥鏡頭晃動感,(當然,這樣的晃動有其設計在);
又或者,想知道為什麼婁燁這部人生的第三部長片,
要刻意不過中國審片制度,就直接投稿國外影展,
最後還被禁止在中國上映、婁燁也被禁止拍片兩年,
那麼,你該看看《蘇州河》。
------------------------------
(有雷區)
敘事與剪接邏輯:
開場白--
美美問到「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會像馬達那樣找我嗎?」「會」
「會一直找嗎?」「會」
「會一直找到死嗎?」「會」
「你撒謊。」
故事從第一視角作為旁白敘事者的主觀拍攝,搭配旁白內容,這個角色從頭到尾並沒有提到自己的姓名,姑且稱作A吧!A說到自己是個攝影師,有一餐沒一餐的接案,某天幫一個酒吧老闆拍攝宣傳帶,認識由周迅出演的角色「美美」。美美後來變成A的女友,但總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消失個幾天,然後再度出現,A總會用B.B. Call(早期沒有手機的年代,B.B.Call相當於當時的手機,大小比方型打火機大一點,黑色塑殼、可以傳簡單幾個文字)與美美溝通,美美收到訊息前來,A總會在窗邊等待手叉在胸前、從蘇州河橋上走過的美美到來。
隨著A的旁白提到:「…她到我這來,我們會一起在陽台喝酒聊天,然後她再離開…每次美美在陽台上喝多的時候都會問我,如果她有一天真的走了,我會不會像馬達一樣找她?我問她馬達是誰?她說:就是住在附近的一個瘋子,每天都騎一輛舊摩托車,經過我的陽台,說他一直在找,他以前愛過的一個女孩…我才不信她說的,像這樣的愛情故事,到處都是,我也能編…」
這段對白搭配的畫面是橋上的人來人往,先是看似隨意地跟著一個女孩,然後另一個大叔等等,最後看似隨意地帶出即將出現的兩個主角:馬達與周迅飾演的第二個角色「牡丹」。
接著開始說著馬達與牡丹的相識與在一起的過程,說到一半還改故事,搭配前面說的「我也能編」,讓人霧裡看花、真假難辨。
第一個版本是馬達是快遞,不只送貨,也載人,每當富商爸爸要與女人親熱,就會讓馬達把女兒牡丹「快遞」到牡丹的姑姑家,兩人日久生情,牡丹漸漸喜歡馬達、也會要求去馬達家,牡丹的生日也是跟馬達一起度過;此時劇情突然轉個大彎:原來馬達有個老相好、前女友找了另外一個男生,三人一起分工綁架牡丹、向牡丹的富商爸爸要求贖金,馬達負責看著牡丹,老相好與另一個同夥取款的當下,老相好被同夥幹掉,而就在馬達要把牡丹送回時,牡丹逃到蘇州河橋上、揚言跳下,也真的跳了,此後在蘇州河上討生活的人們傳言看到牡丹化身的美人魚,言外之意,似乎暗示牡丹溺死了。
此時鏡頭忽然拉回跳河的馬達,下一畫面又是被警察盤問的馬達,旁白A的聲音說著馬達為此坐了幾年牢,但沒說是為了綁架或撕票而坐牢。接下來又是一個潛水夫跳入水中的畫面,似乎觀眾也在調整自己的認知:牡丹的屍體沒找到?
如此不斷地玩弄觀眾的理性邏輯思考,接下來更在描述到處尋找牡丹的馬達,在酒吧撞見跟牡丹長得一樣的美美、跟蹤她,偷窺到酒吧換裝成美人魚、進行演出的美美;馬達說自己的牡丹腿上總有一個牡丹貼紙,美美說自己也有,說這種貼紙到處都有賣。此時應該很多人都會認為牡丹就是美美。
但後面又將了一軍:馬達找到了真的牡丹,兩人據說喝了一種歐洲酒後,雙雙溺死蘇州河。而馬達是如何找到真的牡丹呢?是因為他想去買之前跟牡丹過生日時所喝的同一牌子的酒,因而巧遇在便利商店當店員的牡丹。
美美與A再度說到開頭的話題:
美美問到「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會像馬達那樣找我嗎?」「會」
「會一直找嗎?」「會」
「會一直找到死嗎?」「會」
「你撒謊。」
弦外之音
有人說,這部片說的不只是愛情;加上婁燁刻意不經過電檢,筆者不得不做各種聯想:中國有許多「被消失」的人,這些人如果沒有人去找「他們」,會不會有更多「我們」被消失?如果說中共就是蘇州河裡面的A呢?故事的說法一變再變,變無可變之下,突然出現一個不合理的詭異轉折:消失的牡丹突然出現後又突然死去。是否這就是導演想要安排的暗喻?
看似一層層剝開故事,卻是一條又臭又長的蘇州河,裡面有多少的骯髒,卻被包裝成一個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因為我們無法接受滿是淤泥的故事,寧可只看著糖衣囫圇吞棗。蘇州河不是蘇州河,是一條用來掩蓋骯髒歷史洪流的臭水溝,但再臭也掩蓋不住作嘔刺鼻的感覺。
故事劇情:9
氣氛營造:9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