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 篇文章
As more and more people leave you, th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ose who remain become. 「因為離開你的人越來越多,所以留下來的人就越來越重要。」
玩具總動員

影評 值得等待的經典-《六人行:當我們又在一起》

2021-06-16 15:56:22


如果說The Beatles是搖滾樂界的傳奇,對我來說,《六人行》這部美劇就是情境喜劇界的傳奇。

從1994年到2004年,十年間,珍妮佛·安妮斯頓、寇特妮·考克絲、麗莎·庫卓、麥特·勒布郎、馬修·派瑞、大衛·史威默,這六個人帶給我太多歡笑,也是我自己的美劇啟蒙。

即便已經過十七年的時間,喬伊的「How you doin'?」仍會令我會心一笑,莫妮卡的強迫症依舊令人發瘋,菲比的臭臭貓仍舊傳唱,羅斯與瑞秋的愛情依舊曲折卻感人,而我還是不知道錢德的職業是什麼。

在那個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代,最美好的時光永遠是與朋友相聚在一起。

而對小時候沒什麼朋友的我來說,《六人行》陪我走過了孤單的童年,每當打開螢幕,就好像看到朋友在電視裡與我招手,對每個人來說,所謂的神劇或許各有所愛,但對我來說,《六人行》所代表的地位不僅是一部好看幽趣的美劇,而是我對與美劇的第一印象,對童年的滿滿回憶,也是我對珍妮佛屁股著迷的第一時間點。

就像是David Crane說的,這六個人已經都有了最好的結局,無論要如何延續,都需要毀了某個角色的美好人生,那實在是太慘忍了,而我們也該如同《六人行》的六個主角一同畢業,他們向前走了,我們也是。

如果要說我從來沒期待過《六人行》能有續作,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但能用《六人行:當我們又在一起》這樣的方式呈現,我自己認為非常棒。

在保留最初的美好回憶的同時,又能讓我們對當初的很多故事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最美好的是,了解了這個世界上有太多太多,與我一樣深深對《六人行》這部作品著迷的人。

當然,後來也有很多出色的作品,無論是《How I Met Your Mother》或是《The Big Bang Theory》都是非常出色的作品(實際上我最近才在重看《The Big Bang Theory》),但《六人行》,我很難說出他的美好,我甚至很難說出我最愛哪個角色,因為他們都太令人難以割捨。

【那些令人著迷的角色】

對於羅斯,我沒辦法忽視羅斯對瑞秋的迷戀,也沒辦法忽視他離了三次婚還有個白目兒子與白目猴子(衷心期望艾瑪長大後別跟班一樣白目,最好還遺傳到瑞秋的屁股)。當然他與莫妮卡的愛恨情仇也是故事的看點,即便在後來的很多美劇作品中,都很難找到如此相愛相殺的兄妹檔。

 

對於瑞秋,她擔當起了這十年的浪漫與成長主軸,雖然她有點被寵壞,有點公主病,甚至有些煩人,自我主義。但看著她從一個小公主,慢慢成長成社會人,脫下了白紗,拿起了咖啡壺,穿上了套裝,走下了飛機,她與羅斯的恩恩愛愛,以及她在事業上與人生上的改變,我自己是非常喜歡的!當然啦,我也喜歡她一摸方向盤就變成飆仔的設定。

 

 

而莫妮卡,這個角色真的太有趣了,如果每個人的OCD(強迫症)都像她一樣的話,那這個世界會多很多歡笑,以及要朝著太陽升起方向的小花床單。

她與理查有過很多浪漫時刻,但她與錢德在一起後,那些情感不僅是浪漫,更多的是歡笑與友情並存,這也是為何朋友昇華成情人後會如此難能可貴,他們的例子,正好給了每個友達以上的朋友,一份最大的勇氣!

 

如果《六人行》中有個我最喜歡的角色,那可能是錢德賓。

我喜歡錢德的幽默,喜歡他渾身帶戲的搞笑細胞,更喜歡他身上散發出來那種自然的尷尬感,那讓整個空間都會瞬間凝結,彷彿在停止的時間中只有他能動作,而這些特質,也讓錢德每一次的出場,都能帶來不可思議的笑果,尤其是跟喬伊搭配時,兩人那一靜一動、一聰明一呆萌、一自信一自卑等等的反差效果,都會讓人對這對難兄難弟備感期待。

 

菲比的出現是整部《六人行》最突兀也最特別的地方,她與喬伊都在故事中有畫龍點睛的效果,他們的思想獨特,行為特別,每個舉動與反應都超出常人的理解範圍,卻又能發揮出不可思議的效果!而菲比在生活中的那種堅持與信仰,更是帶入了完全不同的價值觀,也給整部《六人行》帶來更多的可看性。

 

一部好的作品,一定要有個傳奇性的角色,而在《六人行》中,我認為喬伊創造了最多的傳奇。

到底有誰能夠同時有著瘋迷萬千的外貌,卻也有著不如小孩的智商?

憋著尿也能演戲、上個廁所也能把妹,連幫瑞秋僑奶都能這麼自然,絕對只有喬伊做得到,也好在他夠帥!

而這樣的一個角色,無論在感情上,工作上,總是波盪起伏最大的那個,如果沒有莫妮卡的冰箱,我相信喬伊會死在躺椅上。

他總是能創造好多驚喜,以及一大堆旁人難以想像的荒謬點子,你無法理解他的腦迴路是怎麼轉彎的,只知道他只要出現,這幕劇就絕對不會有冷場!

 

在這六個人的相輔相成下,帶來了最輝煌的十年,這十年間有太多的人被這部作品影響,從Lady Gaga到BTS,從貝克漢到拿了諾貝爾和平獎的馬拉拉,各種領域、國籍、生活圈的人,都因為這部劇,而得到了歡笑,跨過人生那些低迷,這樣的連結,也讓這部作品更加的永垂不朽。

【為何《六人行》能至今如此暢銷】

從1994年到2021年,人們的生活模式與價值觀都有很多大的變化,但這20多年來,《六人行》所帶來的歡笑卻絲毫沒有減少,無論是如今已經為人父母的人,或是現在才剛上中學的青少年,都能對這部作品有所共鳴,產生歡笑,這就是這部作品的魅力,而能無視時代背景,無論在哪個時空都能帶來歡笑最主要的原因,除了六個情緒與個人特色都十分鮮明的主角外,六人行的劇本團隊也是功不可沒的一群人。

《六人行》的獨特的祕密之一,就在於位在洛杉磯的第24號片場(Stage 24),這個攝影棚也被稱為「六人行片場」,自從第二季開拍後,所有的拍攝都是在這個片場所完成的,而當時的每個拍攝日,在片場都會聚集數百名觀眾觀賞與參與拍攝,如同劇場一樣的拍攝方式,也讓《六人行》在拍攝過程中能最即時的收穫觀眾的反應,並在當下做出劇本與表演方式的調整,甚至創造出製作團隊都沒想像到的效果,Marta Kauffman就表示,錢德與莫妮卡之所以最後走在一起,就是因為倫敦一夜所產生的群眾反應,而讓他們重新思考了兩個角色的可能性!

而也因為現場有著大量觀眾的關係,《六人行》的表演方式快中帶慢,我們能看到有不少橋段,演員都會刻意做出「讓笑」的停頓,在肢體與表情上,也會有誇大的效果,這樣的劇場手法,在電視上也能呈現出出乎意料的好效果,比起台詞,《六人行》中的肢體表現與詼諧動作,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此外,《六人行》整部作品很少套用時事梗,無論是世界盃、總統大選或是某部暢銷電影的上映,都不會帶到劇中,這也讓整部作品彷彿活在另一個平行時空,能跨越世代與語言、地區的隔閡,創造出最全面性的娛樂效果,不會因為時事的影響,導致無法融入。

當然了,出色的客串陣容也是《六人行》吸引人的點之一,無論是茱莉亞羅勃茲、羅賓威廉斯、布萊德彼德、布魯斯威力、班史提勒又或是如今已經成為蟻人的保羅路得,他們每個人都給《六人行》這部作品帶來更多的火花與出色的交手戲,尤其是保羅路得在最後三季更是成為常態角色,他作為菲比的丈夫,不僅風趣搞怪,更是有著與另外六人截然不同卻又同樣出色的角色魅力,真的是讓人想忽視都不行。

David Crane與Marta Kauffman在《六人行:當我們同在一起》的節目中說到,當時六人行的發想就是以兩人在紐約的生活經歷與交友去作為啟發,錢德甚至就是Marta Kauffman其中一個朋友的名字。

也因如此,整部作品非常的生活化,也是美國情境喜劇首次沒有一個明確的主角,而是六個人都是整部戲最亮眼的星星,過程中當然也經歷過演員懷孕或是受傷等狀況,如何克服這些問題,甚至將這些元素都變成橋段之一,《六人行》幕後團隊的功勞真的是難被忽視。

而在特別節目中也提到,當初選角的困難與艱辛,如果走錯一步,或許《六人行》就不會成為我們所看的那個模樣了。無論是找來大衛·史威默,勇敢使用麥特·勒布郎,發現寇特妮·考克絲與麗莎·庫卓,讓珍妮佛·安妮斯頓與馬修·派瑞在兩部影集中做出選擇,真的是只要一個方向不對,整部作品就會與縣在截然不同!

家人是什麼?

有人說家是永遠的避風港,但這個話是不是能解釋成,避風港的所在就是家?

我們無法選擇出生,但卻能選擇與誰交往,與誰當朋友,而在那些人面前,很多時候比起在自己的父母或是兄弟姊妹面前,能有更多的共識,更多的話題或是更能卸下心防。

家人,或許不需要血緣關係,或許不是父子或母女,甚至或許不需要住在同一個屋簷下。

如果有一群人,你能在他們面前呈現最真實,裸露的自己,如果他們了解你,認同你,包容你的一切好壞,甚至能在你迷茫時給你擁抱,幫助你重新站起,那或許這些人,才值得被稱為家人。

我是老王,《六人行》在我眼中可能不只是神劇,它是伴隨我生命成長,回過頭仍會帶給我無數笑聲.陪伴我無數時光的唯一。

看了不用負責的IG

需要點讚支持的影評粉專

正在長大的Bogge

 


電影爽度:10
故事劇情:10
氣氛營造:10
演技表現:10
題材鮮度:10

六人行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