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 篇文章
你好嗎?我很好。
情書

影評 《所羅門的偽證後篇:裁判》-中二痛起來要人命

2015-04-21 01:12:41


前情提要

如果說「中二」不是病,那麼我們該怎麼解釋《所羅門的偽證》這部片?

維基百科上對於中二病的解釋為:青春期少年過於自以為是或者說是自我滿足的特別言行,青春期特有的思想、行動、價值觀的總稱。雖然稱為「病」,但和醫學上的「疾病」沒有任何關係。基本上,挾帶著對宮部美幸的信心、成島出的期望、名演員的加持,心懷滿足地看完前篇,孩子們也即將佔領司法院還給真相一個公道,但是最後卻變成一場大型的舞台劇。

《所羅門的偽證》分成前後兩篇,前篇的事件、後篇的審判,但是電影的基調和節奏卻沒有因此改變,眾人期待的法庭戲卻硬生生地成為告白、感謝大會。後篇在日本的票房相較前篇出色許多,多數人抱著直接揭曉謎底的想法進電影院,但是在毫無鋪陳的前提下,直接觀看後篇只會讓人一頭霧水,誤以為電影大推的女主角藤原涼子的演技有多好、小鮮肉有多帥、結局有多震撼是電影的行銷手法。耐心、冷靜、將心思放在電影真正要傳達的思想,才是後篇的觀看守則。

即便是宮部美幸的粉絲,《所羅門的偽證》被譽為創作生涯最巔峰,但是所謂的巔峰應歸功於那厚厚的六本頁數,以及宮部對於校園霸凌的關心,而非故事劇情。學生挺身而出為了找出真相,而在學校舉辦校園法庭,即便看似新鮮的題材,卻僅能達到教育程度而非眾人的共鳴。於是乎,成在法庭戲、敗也在法庭戲。正因為片商以令人震撼的結局包裝,使得觀眾有所期待,卻也因為不如預期而失望。失望的點,不只是「沒有那麼震撼」的真相,以及拗口的台詞,原本期待的演員爆發卻只讓觀眾看到「克里斯史都華演技法」,小蒼井優和小崔泯豪就這樣不斷大眼瞪小眼,毫無變化的單一表情以及只會從右眼掉眼淚的演技,著實讓人有點失望,僅能期望日後他們能接一些更有表演感的作品。但依舊很看好藤原涼子未來的演藝路。

將本片比喻成一場大型的舞台劇,一點也不為過。除了鏡頭不斷特寫那些毫無變化的人物表情,以及過於刻意的舉動和肢體語言,前篇所細心經營的鋪陳也都被後篇打破,導演在最後似乎也放棄了,連回憶的轉場都懶了。我想本片一開始就不應該被歸類成推理片,因為《所羅門的偽證》就是名副其實的教育電影。《所羅門的偽證》的法庭戲顯得過於做作,尤其是後面神原和彥的爆炸,只能感嘆「真的很中二」。

中二真的不是病,這些不成熟卻又感覺良好的孩子,患得不是中二病,而是企圖在審判中找尋自我的病。法庭上有勝方和敗方,但是對於《所羅門的偽證》來說,他們將大人的世界搬到學校,在這個小社會中,正因為不成熟卻渴望成長的心,才讓這些本應單純得童年,揹負一段黑暗的回憶,但這是誰造成的呢?電影的「制裁」又從何而來?中二不是病,他只是一段人必須歷經的道路,正因為曾經中二過,才能在過程中學習,這也是為何電影採用回憶錄的拍攝手法進行,才挽救原本不堪一擊的收尾。

《所羅門的偽證》的震撼完全無法和《告白》相比,畢竟宮部美幸是帶給人灣暖的作家,烏托邦式的制裁比較符合他對人性的樂觀,但這也賦予電影教育性質的意義。「對他人的痛苦,充耳不聞,才是真正的霸凌」來自《青鳥》的一句話,而這也和本片所闡述的觀念不謀而合,將霸凌提升到另外一個層次。到底說謊的人是誰?電影中唯一的懸念,其實早在前篇中就已經透露給觀眾,告發信的真偽其實也無須猜測,但是若站在三宅樹裡的角度思考,那封告發信其實她對於自我的「求救」,藉由傷害他人而拯救自己,其實並非中二的專利,而是人類從出生就隱藏在心中的毒瘤。電影中的角色,其實都反映出人性不同的善偽,他們善良也脆弱、驕傲也墮落、純真也邪惡,但這都只是一條試驗之路,沒有人需要被「制裁」,因為也沒有絕對的正義。

他們在畢業前一天爆炸,以自己的力量審判自己,欺負弱小固然不對,但是「視而不見」的漠視,才是最痛的霸凌。即便《所羅門的偽證 後篇》少了懸念及驚豔,但無可否認的是,它賦予中二一個發聲的平台,我們都渴望被人認同,卻又不想被人認同。不管是電影本身還是原著,觀眾和讀者都藉由這場審判長大了一些,「或許只有14歲的自己,才能夠完成這場審判,因為長大後就不會那麼容易受傷,而且更擅長欺騙自己。」

僅以本片,敬青春。

 一起加入CharMing的投幣式置物櫃


電影爽度:5
故事劇情:6
氣氛營造:6
演技表現:6
題材鮮度:8

所羅門的偽證後篇:裁判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