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篇文章

影評 《吸血鬼家庭屍篇》吸血鬼也是人

2015-06-21 20:30:50


What We Do In The Shadows - poster

 

從《夜訪吸血鬼》、《刀鋒戰士》等早期經典作品,到近年來高人氣的《暮光之城》、《吸血鬼就在隔壁》、《黑影家族》、《吸血鬼獵人:林肯總統》等,廣為人知的吸血鬼題材,無形中也養育出特定的觀賞族群,其強大的可塑性,在於能橫跨相異種類型,喜劇、動作、愛情與恐怖等元素,都能與吸血鬼有所構連,搭上帥氣演員演出,湯姆·克魯斯、布萊德·彼特、羅伯·派汀森等不同詮釋,嗜血、驚悚、長生不老等特性,帶著魅惑性感的外表,自然是你我對於吸血鬼的既定印象。

不受時間拘束,天馬行空的跳躍幻想,以及特立獨行的樣貌驅使下,理當是吸血鬼如此受歡迎的原因之一;然而,享受血腥之餘,可曾想過世界上真有吸血鬼存在著?單憑對吸血鬼的刻板認知,不妨試著反璞歸真,透過《吸血鬼家庭屍篇》,一探吸血鬼紀錄辨真偽;畢竟,吸血鬼也是人啊。

 

What We Do In The Shadows - 1

 

不同種族都有自己的日子要過,就連最長壽的吸血鬼也不例外。這晚,吸血家庭公寓召開室友大會,不同年代、年紀、年資的吸血鬼齊聚一堂,比兇、比狠、比魅力,比到最後還是得認真討論,誰該洗碗這種現實再普通不過的問題,尤其狂歡暢飲之後,血污去漬最難處理。尷尬的是,在嗜血容易、真愛難尋的速食時代裡,吸血一族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不小心洩漏真實身份是其次,一路驚動警方和相鄰種族才是最麻煩的事,稍有不慎,後果便遠超過你我想像。

獲得吸血家庭同意,一組攝影團隊冒險前來採訪,從生活作息、人格特質和行為舉止等面向,深入探究成員們的習性與好惡,並窺視吸血鬼家庭的社交圈,一旁人類甚至還自願為其奴役,只求價值連城的青春永駐,鉅細靡遺的刻劃紀實,就是要替遭扭曲的吸血鬼形象,做出最真實的平反。

 

What We Do In The Shadows - 2

 

偽紀錄片為一盛行已久的拍攝電影方式,早已不算罕見,《吸血鬼家庭屍篇》也依樣畫葫蘆地仿造起來,並融入實境秀的概念,大玩吸血型態的經典案例,藉此塑造出強烈的真實感,宛如吸血鬼的聖經,讓觀眾充分感受到是一部「真」到不行的「偽」紀錄片。最鮮明之處,莫過於《吸》片合理化一般吸血鬼較為虛幻的構成要件,任君挑選的衣服其實來自於受害者;吸血鬼爭吵場面,也不過是飛起來嗆聲罷了;嚴懲不守規矩的同伴,竟只是在其周圍繞圈圈羞辱他而已,竭盡所能詼諧嘲諷,除了感受編導用心外,也增添一股難能可貴的「人」情味。

一切皆仰賴於重要母題,是為人最根本的本質,「不洗碗的吸血鬼」、「不快樂的吸血鬼」、「沒被邀請就無法進夜店的吸血鬼」、「自己吸了血,卻不清潔的吸血鬼」,各種逗趣連連的角色,僅是受限於外在標籤,實則與人類沒什麼兩樣,也會相愛,還會動怒,更會消逝,生前死後脫離不了「人」,不起共鳴也難。

 

What We Do In The Shadows - 3

 

若論《吸》片特殊的優異之處,奠基於吸血鬼電影的基礎形式,如怕銀器、怕日光,只能晝伏夜出等,並逆轉顛覆所有黑色幽默與次文化想像,即是其一大賣點;揭開吸血鬼不為人知的一面,還不忘本身帶有的個性與缺陷,有潔癖、重時髦、富有才藝天分等,解構又重組的多重表現,也足以堪稱吸血之最。

毫無關聯的迥異族群,如吸血鬼、狼人與女巫等,還能上演想都不敢想的大融合,爆笑滿點的跨種情誼,非但成就後現代典範,也算風趣化解了影史上吸血鬼與狼人等多年的恩怨情仇(這點可謂耍了《暮光之城》一道)。細究來看,《吸》片並非單單遵循白爛惡搞,而是合乎常理提煉出寫實力道,由雙導演傑梅奈·克萊門特(Jemaine Clement)與塔伊加·維迪提(Taika Waititi)傾心完成吸血計畫,製作細節用心考究下,不諱言為近年影壇獨樹一格的影像作品,打破吸血鬼制式耽美之際,捫心自問,難道所謂的吸血鬼電影,非得像先前看到的一樣嗎?

 

散場貴重物品值(超值=5個):


 

專頁連結:https://ivan0511.pixnet.net/blog/post/291738373


電影爽度:7
故事劇情:8
氣氛營造:9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8

吸血鬼家庭屍篇, what we did in the shadows, 吸血鬼, 狼人, 偽紀錄片, 人類, 女巫, 金馬影展, Jemaine Clement, Taika Waititi, 實境秀, 血腥, 種族, 影評, 二三事, 散場, KUSO, 黑色幽默, 暮光之城, 諷刺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