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篇文章
悟空,你知不知道什麼是鐺鐺鐺鐺鐺鐺?
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

影評 《消失的阿密娜》革命之外,追尋妳真實存在過的證明。

2015-09-29 13:42:08


 

2011年正當中東地區因「阿拉伯之春」而掀起巨大的社會議論之時,以「大馬士革同性戀女孩」為名的部落客-阿密娜,因著主張與鼓吹敘利亞民眾發起獨立運動而知名,宣稱遭受政府特勤監控而隱藏真實身份的阿密娜,不僅成為敘利亞當地女權與社運團體的精神指標,透過網路與社群大量轉載她所撰寫的文章、動態,阿密娜已宛如寫下敘利亞新世代政治史的重要人物。當時的我也有幸躬逢其盛,雖然我英文閱讀能力很爛,但仍不時關注著「大馬士革同性戀女孩」部落格。

 

不久,網路社群上傳出阿密娜遭到當地不明份子的綁架,這件事在國際間引起了軒然大波,來自全球媒體、人權團體、政治組織的聲援,如海嘯般湧入敘利亞,要求政府當局即刻進行援救,並要求該團體釋放阿密娜。在各方混亂的消息之中,身處於資訊浪潮最外圍的我,漸漸的減少了關注。再過不久,「阿密娜是一位美國籍的男性作家」來自國外知名媒體大報,這樣的一句新聞標題,宛如愚人節令人惱怒又裝作若無其事的坦白,令我思緒混亂、無法理解。

 

所以,先前得知日舞影展放映了《消失的阿密娜》這部作品,讓我非常期待,終於能在今年的女性影展之中觀看此片。不過,我不知道的是,《消失的阿密娜》的導演蘇菲.黛拉司派,曾與阿密娜在女同交友網站上認識、相戀,當阿密娜遭到綁架的消息傳出,她身處震驚與茫然的最前端;當阿密娜的真實身份公佈後,她成為參與了故事內容的當事者。在面臨心中巨大的被欺騙感與疑問的同時,她卻收拾起心情飛往世界各地,訪問許多國際新聞媒體主筆、獨立媒體機構、部落客及社運工作者,透過大量的訪談與文獻資料,只期盼能夠清楚的刻劃、能拼湊出「阿密娜」真實存在過的證明。

 

 

隨著受訪者不同的立場與角度,對於「『阿密娜』的存在」有各自不同的定義,消費性媒體稱其為社群網站時代的騙局;深度媒體會認為這是革命份子反抗政府的新形態手法;宗教保守團體則認為這是欺瞞社會、背棄倫理與道德的犯罪;人權與同志團體會認為這是對他們的嘲諷與攻擊;而我卻只認為,蘇菲.黛拉司派導演好勇敢,對於她心中那位曾經深愛與在乎、時時掛念著生活與安全的遠方愛人,最終卻只宛如是一場惡劣又可惡的玩笑,一個虛構而不存在的人。若真如此,那些透過文字聯繫、在心中與腦海裡存在著「阿密娜」的人、那些同樣渴望政治自由,身處全球各地追隨著「阿密娜」的人們,怎能輕易的否認與抹去她的存在。

 

左圖為以「阿密娜」為身份發佈部落格的美國男子-湯姆麥克馬斯特/右圖為遭盜用圖片的英國女子-潔莉娜萊契

 

近片終時,蘇菲.黛拉司派前往美國「拜訪」(雖然比較接近於「堵人」,但我真的想不到更好、更中性的詞彙)阿密娜背後的真人-麥克馬斯特,這段氣氛宛如冰點般的訪談,真正「完整了」這部紀錄片。讓「真正的阿密娜」-麥克馬斯特定義「阿密娜」的存在。這讓導演與她的朋友都哭紅了眼睛,因為要能勇敢的,否定過去的自己、否定心中那個不斷想念的人,何其困難。

 

《消失的阿密娜》在訪談與文獻之外,透過些微模糊的影像,試圖重現阿密娜真實存在的身影,對本片、對導演蘇菲.黛拉司派而言,這已不僅是紀錄片的後設手法,更是對阿密娜身影的希冀。雖然各種通訊、視訊已能讓遠距離戀愛的人們,宛如毫無距離般的慰藉彼此,但對於愛情,人類仍然渴望接吻、渴望擁抱、渴望能真實觸碰到彼此的存在。蘇菲.黛拉司派透過《消失的阿密娜》記錄下這一切的荒謬,也紀念自己與阿密娜的故事。

 

 

《消失的阿密娜》如同一首真實的短詩,致那些我們曾深愛過,最終卻不再存在的人們。

 

 

 

 
 


電影爽度:8
故事劇情:9
氣氛營造:8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10

The Amina Profile 消失的阿密娜 蘇菲黛拉司派 Sophie DERASPE 敘利亞 Syrian 阿拉伯之春 Arab Spring Amina Abdallah Arraf al Omari Gay Girl In Damascus 大馬士革的同性戀女孩 阿密娜 Amina A Gay Girl in Damascus: The Amina Profile 第22屆臺灣國際女性影展 女性影展 酷兒嗶嗶嗶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