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篇文章
我這一輩子最後悔的事就是愛上了海。它讓我不能腳踏實地。
雙城故事

個人十大 十大007電影

2015-11-01 20:54:45


007又要回來了!自第一部改編英國作家伊恩佛萊明(Ian Fleming)的作品《第七號情報員》(Dr. No)於1962年10月5日公映後,007電影風靡全球,觀眾不僅見識到詹姆士龐德執行任務時機智勇敢的一面,一方面又被他風流倜儻、玩世不恭的個性所吸引。007系列歷經50多年長盛不衰,而且每回只要Eon製作公司(Eon Productions)公布繼任人選,就會引起大眾的熱烈討論,並搶占各大媒體的頭條版面。在最新007電影《惡魔四伏》(Spectre)即將上映前夕,筆者從歷年來的007電影中選出了個人心目中的十大佳作,希望可以跟大家介紹。

 

10.《八爪女》(Octopussy,1983)

第13部007電影《八爪女》是典型的羅傑摩爾(Roger Moore)風格,雖然在當時口碑不一,但個人認為本片是最被人低估的007電影之一,雖然故事有少許鬆散及堆砌之感,但整部片維持一種輕鬆活潑的氣氛,即使部分的情節與動作場面過於誇張也不會讓人太介意,而且影片裡展現的印度風情能令觀眾眼前一亮,其中龐德大鬧街頭的情節甚至讓筆者想到《法櫃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1981),如果真的要說出會讓筆者抱怨的地方嘛,那就是羅傑摩爾真的太老了。

 

9.《雷霆谷》(You Only Live Twice,1967)


基於本片的成功,Eon之後又拍攝了角色與情節幾乎一模一樣的《海底城》(The Spy Who Loved Me,1977)與《太空城》(Moonraker,1979),不過筆者認為還是這部1967年的007比較有原創性,但也很不幸的,多年之後的《王牌大間諜》嘲諷最多的對象也是這一部。本片是第一部完全拋棄佛萊明原作,並開始把反派的基地越做越大的007,出自佈景大師肯亞當(Ken Adam)之手的場景在至今看來仍令人嘆為觀止。噢,還有一件事:神秘的魔鬼黨首領恩斯特布魯菲爾(Ernst Stavro Blofeld)終於露面了!

 

8. 《黎明生機》(The Living Daylight,1987)


第四任007提摩西達頓(Timothy Dalton)首次登場的作品走的是較為扎實的間諜電影路線,由一場驚心動魄的暗殺開始,情節發展一波三折,同時也結合了當代世界現況(蘇聯入侵阿富汗),這在007系列裡是很罕見的。只演了兩部007電影的達頓帶有滄桑的特質,非常適合影片的風格,不僅扭轉了前任羅傑摩爾的幽默調調,至今也仍是個人最喜愛的007。

 

7. 《黃金眼》(GoldenEye,1995)

由於一場版權訴訟,導致了007電影製作長達6年的停擺以及第四任龐德提摩西達頓的辭演,Eon最後決定採用在80年代曾經是007人選之一皮爾斯布洛斯南 (Pierce Brosnan),這無疑給影片添加不少分數,皮爾斯布洛斯南最特別的地方在於他擁有先前007演員的特質,融合了史恩康納萊(Sean Connery)的陽剛,羅傑摩爾的風趣和一點點提摩西達頓的滄桑。《黃金眼》故事內容相當緊湊,成功地為007注入90年代的摩登感覺,讓人不難理解為何EON在9年之後再度賜予導演馬丁坎貝爾(Martin Campbell)讓007重獲新生的大任。

 

6. 《金手指》(Goldfinger,1964)


史恩康納萊第3部007,影片當時大受歡迎,引發了間諜電影的潮流。《金手指》也被許多影迷認為是最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的一部,影片裡的許多元素最後都變成每部007固定的元素及套路模式,比如說越來越依靠稀奇古怪的道具(影迷們熟悉的奧斯頓馬丁戰車首次亮相),趣味十足的反派副手(帶著鐵帽子的啞巴隨從奧德賈伯),以及宏大的動作場面(結尾的諾克斯堡金庫大戰);不過,《金手指》最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恐怕還是被塗上金漆的金髮尤物雪莉伊頓(Shirley Eation)。

 

5. 《生死關頭》(Live and Let Die,1973)


或許不少的007迷對於《生死關頭》排名第五並不認同,不過筆者喜歡羅傑摩爾第一部007的原因在於其噱頭:007系列聞名的驚險特技場面就是由從這部開始的,其中鱷魚逃脫及快艇追逐都是最經典的場面;因為當年盛行黑人剝削電影(Blaxploitation),《生死關頭》裡有不少黑人剝削電影元素,讓龐德跑到紐約哈林區與黑人幫派打交道;巫毒與塔羅牌等超自然情節,則帶給影片意想不到的詭異氣氛。雖然被批評政治不正確,不過稀奇古怪的情節發展、最年輕帥氣的羅傑摩爾(拍攝本片時已經45歲,不過外貌仍未顯老態)以及溫柔清純的龐德女郎珍茜摩兒(Jane Seymour),《生死關頭》還是非常值得一看。 

 

4. 《女王密使》(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1969)


對於許多007迷來說,將整個系列脫胎換骨的《皇家夜總會》或許是他們最喜愛的電影,但是Eon其實在多年前就已多次嘗試把007從日漸誇張、卡通化的風格導回較為寫實的路線,而《女王密使》就是最早的一次。之前在007系列擔任剪接及第二副導崗位的彼得韓特(Peter R. Hunt)首次執起導演筒,他的剪接才能使得動作戲變得更加凌厲可觀喬治拉贊貝(George Lazenby)雖然無演戲經驗,不過與女主角之間火花不錯,幾場近身肉搏的動作戲也頗有活力。最後不能不提的,自然就是由爵士歌手路易斯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所演唱的〈We Have All The Time In The World〉了,絕對是整個007系列裡最動人的歌曲。

 

3. 《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2006)


基於《誰與爭鋒》(Die Another Day,2002)所受到的批評與嘲諷,Eon選擇了第一本007小說《皇家夜總會》,決定以重啟的方式讓007返璞歸真,保留了許多情節和龐德在原作裡的性格特徵(如缺乏經驗、更容易受到情緒影響的性格等),並且減少對CGI特效的依賴,以傳統方式完成特技鏡頭。Eon的力求突破得到廣泛的贊譽,認為本片擺脫了系列原有的俗套,成功突破了以往007電影的視野,自《女王密使》以後觀眾終於又看到了龐德脆弱、感性的一面,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也以自己實力反擊了許多影迷在《皇家夜總會》開拍前的質疑,塑造出尚未成熟、等待蛻變的007。

 

2. 《空降危機》(Skyfall,2012)


對筆者來說,《空降危機》與《皇家夜總會》的整體成績其實不分上下。《皇家夜總會》無疑擁有較為完善的劇本,而《空降危機》的劇情則充滿許多小缺陷,其中一大段情節更因為受到《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2008)把反派能力過度神化的影響而缺乏說服力,不過就像許多的007電影,《空降危機》的優點足以遮蓋其缺點,金獎導演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完美地融合了自《皇家夜總會》開始的真實豐富角色刻畫以及以往007以場面取勝的大型動作片風格,多次金獎提名攝影大師羅傑狄金斯(Roger Deakins)的畫面構圖更是讓觀眾大飽眼福,如果撇開劇本因素,《空降危機》的質感與精采度絕對更勝一籌。

 

1. 《第七號情報員續集》(From Russia with Love,1963)


這部古色古香、改編自美國總統甘迺迪最喜歡的小說之一的007至今仍是筆者心目中的第一,在懸疑、浪漫及動作之間取得巧妙的平衡,而且相當具有希區考克的風味,在火車上的鬥智鬥力攻防戰令人想起《貴婦失蹤記》(The Lady Vanishes,1938), 007與直升機的追逐戲則明顯效法《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1959)。勞勃蕭(Robert Shaw)飾演的魔鬼黨殺手瑞德葛蘭是個不論智力與身手都與007不分上下的反派,一場與龐德在狹窄車廂裡的決鬥仍是電影史上最佳打鬥場面之一。

原文發表自痞客邦部落格《光與影》



007系列 詹姆士龐德 第七號情報員續集 空降危機 皇家夜總會 女王密使 生死關頭 金手指 黃金眼 八爪女 黎明生機 雷霆谷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