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妮蓮恩(Penny lane)所執導的動畫紀錄片《沉默的睪羊》(Nuts, 2016),在日舞影展獲得了紀錄片最佳剪輯,並於今年金馬奇幻影展在台首映。
此紀錄片透過歷史影像、廣播錄音以及訪談畫面交錯剪輯,並使用大量手繪動畫的重演,鮮明地展現約翰拉姆斯賓克利(John Romulus Brinkley, 1885-1942)的一生。賓克利醫生使用了山羊睪丸(或是腺體)移植術,醫治了不孕男子,因而在美國密爾佛(Milford)這個地方開始發跡,與妻子莎莉(Sally)和兒子賓克利三世(Johnny Boy)建立了和樂的家庭;再者,無線電剛發明之初,賓克利醫生便聰明地用它來打廣告,開始賣許多的藥,成立了醫學諮詢箱(Medical Question Box),並挑戰傳統地撥放各式各樣的節目,成為超有名的頻道!人怕出名豬怕肥,美國醫療協會(AMA)對他感到極度不爽,尤其是協會雜誌的編輯負責人費雪賓(Fishbien),終其一生都想揭穿賓克利這位十足囂張的騙人庸醫,雙方鬥得你死我活,以及到最後,賓克利醫生被揭發其害人無數的行為,全如劇情片般精彩,加上動畫戲劇性地展現各個角色的嘴臉,完全跳脫了傳統紀錄片的框架,但是,這樣操作的必要性是值得深思的。
紀錄片的真相(真理)不是由影片的結構所決定,而是產生於「影片對事件的再現」與「外在真實的真相」之間的一種對應關係。--Nichols, 1991:123-124, 李道明譯
導演在片頭動畫快狠準地交代了山羊睪丸移植術的神奇療效後,觀眾容易被拉入劇情,接著後設手法:一位富含情緒的旁白,配上翻書的畫面--《一個人的一生》(The life of a man: Abiography of John R. Brinkley)除了是賓克利醫生的自傳,也是此片分段的依據。後設手法能對觀眾產生疏離效果,違反觀眾對紀錄片的一般認知,加上動畫紀錄片的重演,也深具布萊希特式(Brechtian distantiation)的疏離性(註1),觀看者在影片初期的反傳統衝擊下,會去重思觀看此片的角度,而導演的設計,容易讓人在最後決定用劇情片之方式去觀看:先將真假的重要性拋開吧!
這是導演的計謀,而我認為也是此片成功的關鍵,導演在一次訪談(註2)中說過:「這號人物在當時非常的有名,而也很容易找到足夠的資料,但我發現,單純去講賓克利醫生的罪惡,很難讓觀眾進入,所以後來,我覺得不如讓觀眾去體會他的誘人之處,再去談論他的作為。」這也能帶出此片跳脫型式之必要性:偏向劇情片的敘事方式,但也不完全是如偽紀錄片(mockumentary)以紀錄片形式包裝虛構劇情,我認為用反身性模式可以進一步解釋。
除了前述提到的後設手法,以及能渲染情緒的手繪動畫,導演還放入了許多不知是真是假,但確實是賓克利醫生曾提過的資訊。「我不知道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或是威爾遜總統(President Wilson)是否真的有接受過這樣的手術,但賓克利是這樣說的。」這些虛構素材被刻意性地加入,除了改變觀眾本來對紀錄片的假設與期待,也展現了虛構被創造時那樣的真實感。那本被拿來建構此片的自傳書,更是神來一筆,在最後竟出現在手繪動畫中的質問者手中,才發現前一秒所看過的故事,竟是賓克利醫生花錢買來的膨風自傳!型式的突破讓觀眾被騙了一場,但也願意為這份被騙的臨場感買單。
成功的騙子,不需要為他的謊言作掩飾;被騙的人都是他的擁護者。——莎士比亞
說完故事,自傳書被闔上,接著又從畫面外拿進了一本精神分析相關書籍,旁白順暢地繼續說:「接著回到我的專業,以這本精神分析書籍來看,我無法翻到任何有關會夢到林肯、愛迪生,以及莎士比亞的人,是個失敗者、廢物、精神病患者……」所以,賓克利到底要怎麼被定位?也許,他只是一個沒鞋子穿的小孩,很小就沒了爸媽,有一天,走到醫學院校長面前說:「我的爸爸是醫生,所以我也想要像他一樣成為一名醫生。」而自始自終的童心,害死了一票人;也或許,他是個身無分文的聰明人,一步步地實現著他的美國夢,在當時那般經濟自由的世代,他早已發現「一夜致效的減肥藥,來得比運動節食吸引人」的這番道理;更或是,在絕望中販賣希望,永遠有市場。
那關於地下電台賣藥之可惡,其背後所浮現的一份浪漫情懷,停歇了訕笑,並使人意識到心中所隱含帶有開關的需求感……也許哪天就開啟。
註1:布萊希特認為寫實手法容易將觀看者牽著走,他希望透過奇異化或是加入夢幻效果,讓觀眾從戲劇裡抽離出來,進而開始主觀評論所看到的資訊。
註2:"NUTS! Documentary on Salesman of Goat Testicle Impotence Cure", website: https://youtu.be/gkd1ZMs0L_I
附上預告片:
故事劇情:7
氣氛營造:10
演技表現:5
題材鮮度: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