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在2013年4月18日發表在PTT電影版
作為回覆以下的問題而寫的一篇長文。
我後來在4月19日做了一些修正和補充,在和版友elfguard討論過後,修改了關於底片這邊的說法。
另外,我寫這篇文的宗旨,其實是希望更多不熟悉這些知識的朋友能夠沒有壓力的瞭解,所以我在解答當中,儘量排除使用專有名詞來解釋,如果真的有需要用到專有名詞的情況,也會解釋這個名詞,因為我個人的認知當中,文章寫出來就是要淺顯易懂,而不是賣弄詞藻故弄玄虛的~所以一些有專業背景的朋友們如果覺得我使用的形容太過簡單的話還請見諒。
另外,因為我自己的工作是剪接師與編導,媒體業事實上分工很細,所以我並不見得一定會非常了解攝影或是動畫等所有的影音工程,目前這裡的解釋有很多是來自於平日工作時遇到的情況以及一些專業人士所提供的說法,坦白說我自己並不敢保證自己全都是對的,如果有人要指正我的錯誤,歡迎提出,我會回去詢問影音工程專業人士,並且隨時修正我在小屋的那篇本文。
引述《yor73275roy(黑豬)》之銘言:
有時候看電視轉到一些電影台都已經改放高畫質的電影,雖然真的是超級清楚,可是看起來就是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怪,很清楚但很不真實,反而看一些以前的電影,像教父之類的,雖然有一點糊糊但卻很自然,不知道有沒有人有跟小弟一樣的感覺?
這個問題其實有點小複雜,有幾種可能
1.先天性的底片的化學反應方式與電子攝影機的差異
首先,底片這種東西是類比的,而電子攝影機則是數位的。
底片的原理,是在一張焦片上頭塗數層化學藥劑,就像蛋糕一樣一層一層的,每一層藥水產生化學反應的時候就會顯現出不同的顏色,當拍攝的時候,鏡頭的光跑進攝影機裡頭裝好的底片,光線照到那些塗層就會起反應,所以底片本身在感光的時候,由於感光是用化學反應的關係,人物的輪廓就有一種像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