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披薩]的文章:


十、《第四公民》7.4     如果2015年你只看一部紀錄片,你一定要看《第四公民》--其中所描繪的事件不僅還是現在進行式,更重要的是它能啟發觀眾深思「公民」與「國家」間的關係。它如何辦到這點?導演透過鏡頭直接呈現「洩密者」史諾登的身影,讓他親自闡述動機--這樣的視角選擇已是事半功倍,因為觀眾普遍能同理主角;所以當你回過神來,你已經從史諾登的角度在思考了。 而若站在他的立場,就不難理解史諾登為何稱自己為「公民」--他所面對的道德難題牽涉到公民義務的定義、國家權力的疆界,因此也只有以「公民」的身分去面對,才是最恰當的方式。這也正是史諾登不希望媒體將焦點放在他本人身上的理由--因為唯有每一位公民深思熟慮後的集體共識,才能決定國家未來方向;而史諾登之所以甘冒巨大個人風險,僅只是為了提供同胞知的權利、決定的機會。 不過,這件遠在美國發生的事對台灣的我們又有什麼重要性呢?近年來台灣社會歷經許多改變;姑且不論好壞,有一件事卻是清楚的--作為民主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每個人都應思考自己身為「公民」的定位,並進而釐清心目中公民/國家間的關係該是何種樣貌。套用《TheBigIssue》中的一段文字:「請讓我先看見公民。從公民身上,我才有辦法看到我的國家」。   九、《怒火邊界》7.6       別懷疑,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絕對是這位大叔(無誤);艾蜜莉布朗雖是主角,但作為一個只能被動接受現況的角色,反而沒有太大空間可以發揮。有理不能說、有冤不能伸,做什麼都綁手綁腳--由於主角深陷這種困境,觀眾理所當然會看得鬱悶。同時,電影中的人物多數時間都在等待、埋伏、窺視,真正的行動卻轉瞬即逝;兩者比例相去太遠,對習慣流暢節奏的觀眾來說恐怕也很難接受。 但看深一點,你會發現冗長的地貌、景色鏡頭,對比稀少、懸而未決的衝突,其實就是角色的實際處境、也是導演想傳達的核心概念,畢竟真實世...
[片單] 2015 年院線十大 + 觀影清單
強納森  2016-01-25 10:56:40
  《披薩的滋味》才開演沒幾分鐘,我的臉上已經爬滿淚痕;導演用短短的蒙太奇呈現小兄弟的日常--只是很平凡的生活點滴,但無論是孩子或大人都笑得真心--即便一家人生活在貧民窟、父親正在坐牢、母親負擔家計之餘還要設法贖出父親...他們仍舊笑得是那麼開心哪。 一樣是貧民窟的故事,但在這段蒙太奇結束之際我們就該明白《披薩的滋味》選擇的路線和《貧民百萬富翁》大相徑庭。大小烏鴉蛋身上看不見資本主義下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亦即唯有賺大錢才能翻轉命運);相反的,透過兄弟倆充滿童趣的眼光,我們驚訝地發現貧困的生活也有著純真的樂趣。但是資本主義的獠牙終究會隨著全球化襲來;它先是砍倒大樹、奪走烏鴉的巢,接著便化身為披薩將物質慾望植入大小烏鴉蛋的腦海。 但這部電影厲害之處就在於披薩不只是披薩,正如阻擋在兩兄弟與披薩之間的不只有金錢。新開幕的披薩店請大明星辛布來剪綵;辛布在眾目睽睽之下吃得香甜,大小烏鴉蛋也從此陷入對披薩的瘋狂迷戀。後來每當弟弟想要放棄時,哥哥總會提醒他「你不想吃大明星辛布吃的披薩了嗎?」--這就說明披薩其實是資本家設立的幸福標竿,而這道美食之所以有著致命的吸引力,恐怕還是因為兩兄弟心目中「最幸福的人」吃著它吧?但是這對於「幸福」的概念,又何嘗不是用鈔票堆砌出來的? 而當兩人排除萬難,不僅賺到了買披薩的錢、還換得一身華麗衣裳,這種被量販的幸福想像便像泡沫一般幻化了;畢竟,資本主義社會能站在頂點的就只有那幾個人,廣大的勞動階層卻必須不斷工作為其創造營利。但勞動所得真能買到幸福嗎?披薩店經理只憑一個巴掌便打破這個謊言,實地演示階級是如何的不可翻轉、歧視又是如何的無法動搖。那一巴掌深深震撼了我,因為它不僅將兄弟倆從披薩夢中打醒,更打破商業電影的逐夢公式--至此,我們發現導演欲傳達的是資本主義外的另一套價值,這點更隨著兄弟倆態度的轉變透出端倪。 在兩人辛苦存錢想要買披薩吃時,面對母...
披薩的滋味_找回自我價值
強納森
披薩的滋味
2015-11-26 22:43:23
爽度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