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難民]的文章:


  最近一張敘利亞男童陳屍海灘的照片不僅震驚全世界、也引發國際輿論對難民問題的討論;而這部動畫短片《如煙》所關注的核心議題,便恰好關乎流亡與逃難。 全片透過一個淋浴女子的回憶,使用蒙太奇手法呈現她在逃亡途中之所見。由於畫面跳躍得十分大膽,觀眾很難從影片中拼湊出一段完整經歷--不過,這或許也呼應到畫面所呈現的內容實則是一個人的記憶;而記憶無疑是跳躍、不連貫的,甚至可能是隨興、破碎的。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從這樣的畫面中解讀出些許意義?我想,全片的最後一幕提供了一點線索--那個淋浴女子走到一面鏡前、抹去滿佈的霧氣,映照出的卻是一片空白。然後,螢幕上浮現了一段文字:場景的變換提供了一種自由,使我們過去的人生免受他人評斷(註1)。 對照到鏡中所映出的空白,我認為導演將「逃難」這個議題帶回到個人層面,並試圖描繪這樣的經歷會為一個人帶來何種影響。對一個逃難者來說,一旦成功達陣,無疑就是一段嶄新生活的開始--也許沒有了家人、朋友,沒有了熟悉的生活環境,但同時也沒有了過去。而這種狀況究竟是喜是悲,恐怕便只能留待觀眾自行解讀。   註:本篇文章所使用之圖片及引述之文字及影片分屬原著作人所有...
如煙_一張白紙
強納森
如煙
2015-09-07 21:16:23
氣氛
8
  評分:7/10 猛人:資料考究人員   說真的,筆者看這片之前光看海報,還以為這是像日本片《ALWAYS三丁目の夕日》那樣純粹的一部描述懷舊色彩的電影;甚至以為是另一個雷同於《阿嬤的夢中情人》那樣的作品,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筆者尚未知曉故事情節的前提所有的隱測。   但當故事起始於1949年國民黨軍隊逐漸失守並撤退到台灣的時間點開始,筆者才隱約明白,這是一部老導演(王童作品)以年青世代的演員群包裝的一部給外省人看的懷舊片。   筆者不是很記得片中的每一個時間點,大抵不脫「解嚴宣佈」、「台美斷交」以及故事結束時間點的「兩岸改革開放」這些屬於外省難民潮共同擁有的集體回憶,也因此筆者看到的是筆者父親提過的違章建築、本省與眷村青年之間幫派鬥毆、太保太妹時期的造型…這些屬於庶民文化的集體回憶。   當然故事也少不了敲邊鼓的描述,關於一些屬於戒嚴時代之下的外省知識份子是怎樣的遭受國民黨政治迫害(不能教學共產國家的音樂家的作品,不能批評國家的教育政策…蠻刻意強調外省人中產階級也曾經遭受國民黨迫害的歷史)。同時對於一些時代感的環境與服裝上面的考究,其實也頗為用心。   ...
四平八穩的安全牌,大時代的流水帳難民故事-《風中家族》
BIO-MAN
風中家族
2015-07-21 23:54:24
氣氛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