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與安生》——錯位鑲嵌的人生
這幾年來,華語電影圈不乏青春懷舊的題材,從台灣的《那些年》、《少女時代》、《六弄》,甚至是大陸的《小時代》、《致青春》系列,總能刮起旋風橫掃票房,但在這些紙醉金迷的票房幻覺背後,存在的核心價值是什麼?看完電影所留下的又是什麼?這點一直引起各方激辯。拍著拍著,也不免落入窠臼。然而,《七月與安生》就像雪地中的一朵紅花,讓四周雜蕪的晶瑩潔白黯然失色。不僅讓金馬獎破例給出雙影后,甚至連國內外媒體影人都狂讚;究竟它的魅力何在?
曾國祥導演的第二部長篇作品,看的出其身為導演初出茅廬的羞赧,但這卻無法掩蓋初生之犢的氣場,所昇華纏繞出的優秀視角。
故事是倒著說的——圍繞著七月與安生與家明——從多年後,安生與蘇家明在電車的偶然邂逅說起,家明看似經過算計的提醒安生,七月正在網路上連載的小說 七月與安生,寫了關於她們的故事;於是鏡頭切換,安生以閱讀者的角度,進入了這部書。
森林中的氤氳,迷濛了兩個小女孩手牽手奔馳的路徑。It’s not a crime, it’s just what we do。這時,竇靖童演唱的主題曲響起,隱約暗示了,七月與安生,這兩個生命共同體的存在,依稀埋藏了看不見的危機,隱含著解不開的鎖鏈。當然,這要鋪陳到故事後半,才會使人猛然大悟。初次相遇;七月與安生在童軍團結為好友,七月沉穩闃靜、安生調皮愛玩,到處搞破壞。這時,我們明顯感受到,這兩人的生命,是隔著一道鴻溝的;直到家明的出現。
家明的出現,如同平靜海浪中的一條跳躍的魚,激起了漣漪,帶起了波浪,也模糊了七月與安生之間,若即若離的界限。這使我開始害怕,導演處理三角戀的手法,是否會跟其他青春電影一樣,過度撒狗血,破壞了整個電影前半部苦心經營的氛圍?果然,這部電影的確有它的過人之處;安生對家明的愛,表現的隱晦,淡到不能再淡;甚至會使觀眾懷疑,安生的心思,家明的感情,到底欲歸何處? 安生最後選擇離開家鄉,到北京追求自由,到頭來也是把家明讓給七月;而自己所留下的。只剩脖子上家明給的項鍊,以及對家明那分隱密的情感。
安生的人生並沒有因此順遂,在外流浪的生活雖然自由,卻也使她疲累;接二連三的意外與情場上的各種失意,讓安生離幸福越來越遠;反倒是在家鄉的七月,依然過這安穩的生活,並跟家明立下山盟海誓。
過膩了漂泊的生活,安生回到故鄉,與七月一起去旅行;而醞釀已久的情緒——各種關於愛情的猜測,關於生活價值的差異——終於炸裂
七月與安生兩場吵架的戲尤其精彩,在酒吧內,關於價值觀的齟齬;以及在家明家中關於愛情的爭吵。七月整部戲的內斂終於翻轉,轉化成為了捍衛生活價值以及自己愛情的強硬;安生整部的奔放不在乎,也終於軟化成無語的啜泣,委屈自己為成全七月的容忍退讓,卻被白白糟蹋的這份心意……。
這是她們第一次的交換人生。七月第一次像安生;安生第一次像七月。
第二次的人生錯位,得等到七月被家明逃婚,備受打擊後,開始的一個人的旅行。
七月人生中第一次體會到了自由;第一次嘗試過著安生的人生。她呼吸各式空氣,接觸各種人群,乘坐了安生搭過的郵輪、睡過的火車;唱了安生唱過的歌,也灌了安生灌過的酒;安生也學乖了,終於跟了一個老老實實的男人,還上了英文課。安生與七月,恍如隔世的再次見面,就在安生補習下課的走廊上。她們相擁,無聲卻更勝有聲。
七月已經是安生,安生也已是七月了。
故事說到這裡,已經很完整,也頗完美了。沒想到導演又透過驚人的剪輯手法丟出更大的震撼彈......。
接近尾聲時,看到前面劇情的片段,如跑馬燈的播出。我還驚嚇於可能落入那些年,或是六弄,那種無意義重播的窠臼,不過《七月與安生》沒有。
原來,七月就是安生,安生就是七月,她們分享的是共同的人生。
七月其實在生下家明的孩子後,就難產而死了;安生心疼七月從沒獲得過她想要的自由,於是以七月的名義,寫了一本書,還把她的一直嚮往的狀遊寫進她們的故事,並養了「她們」的小孩。
安生只想活到27歲,而七月死於27歲。
安生冀望平凡的愛情,而七月最後給了她半個家庭。
安生個性豪放不羈,而七月卻是當年,惡作劇時,最後按下警鈴的人......。
層層堆疊,層層進逼;經過若干次的互換人生,才終於瞭解到;原來,人生中有些人是永遠分不開,一生注定緊緊相隨的。
故事劇情:9
氣氛營造:9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