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篇文章

影評 I will what you want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Dangal》

2017-04-14 13:32:00


快下檔才看,簡單記錄一下?

---------------------------------------------------------------------------------------------------------------------------------------------

改編自印度摔角選手瑪哈維亞的真人故事,講述年輕時曾是全國冠軍的他迫於生計離開擂台,但在他內心深處始終渴望能為國家摘下一面金牌。於是瑪哈維亞將期望投注在孩子身上,希望能生下兒子,培育他來接替他的夢想,但天不從人願,連生了四個女兒。就在瑪哈維亞心灰意冷之際,他發現兩個女兒Geeta和Babita身上潛藏的摔角天分。於是他再次燃起希望,開始訓練女兒,並一次次地克服困難,最終邁向世界冠軍之路。

難得看到來自寶萊塢的作品,自從2009的三個傻瓜後,阿米爾汗的作品就像有著品質保證,每一部都能掀起一時的熱潮。這次以摔角為主題,雖然劇情走向單純,但在近三個小時的片長卻不會讓人感到片刻無聊,當初的三個傻瓜也給我同樣的感受,能做到這樣除了劇情中有著多樣的議題探討,同時作品用相當直接的方式來表達,當要對打就是馬上上擂台開打,當在談判交談時也擺正姿態,是整個場景立馬轉換,即使沒有寶萊塢一貫的歌舞表演,各種音樂搭配劇情推進的方式,使得觀影的節奏流暢而緊湊,觀眾始終都被劇情的節奏掌握,同時被帶進劇情夾帶的議題。

性別

在印度女性弱勢是一直以來的現象,孩子要生男的,女孩就該學烹飪、做家事,到了14歲就準備嫁人等等,這些認知雖然不算新鮮,但也說明印度女性是沒有多少自主權,似乎未來就只有嫁人這一種選項。而Geeta和Babita雖然是有著摔角的天分而得以加入到原本屬於男性的活動中,但這不等同它們是有選擇的,她們要為了訓練放棄愛美的權利,不能再打扮,甚至被迫剪掉一頭長髮,變得像個男孩一般,直到長大脫離家中才有一絲自我追尋的空間。

但不論Geeta和Babita是被迫或接受了摔角,始終就像瑪哈維亞所說「妳要記得這不是妳一個人的勝利,也是全國女孩子的勝利,只有這樣妳才會被當成榜樣,其他女孩子的命運才有可能被改變。」

榮譽

英文片名《Dangal》原意-摔角比賽(夠直接),而我拿去翻譯時卻跑出另一個解釋-榮譽,雖然這只是巧合,但這也是一處矛盾,從一開始瑪哈維亞的夢想就是為國家爭取一面金牌,但我們也能在片中看到國家所能提供的援助並不充足,瑪哈維亞的訓練幾乎都是靠自己土法煉鋼,自己找小商店拉贊助,等到全國冠軍了國家才來採收成果(是不是世界各地都是這樣?),如此怎麼不會對國家失望呢?可是在最後Geeta反敗為勝拿下金牌時親吻腳下擂台,全場響起國歌時瑪哈維亞的情緒,在在說明它們心中都懷有對國家的榮譽心。

事後我回想到這段想到了《走鋼索的人》,菲利浦在完成高空鋼索的那一刻同樣向著觀眾致上感謝之意,因為他了解到只有自己是無法完成如此偉大的壯舉的,而在Geeta反敗為勝前想起的是父親的教導與從小到大經歷的一切,生活在這塊土地上造就了現在的她,也因此即使國家辜負了選手,但最終的榮譽仍是希望獻給孕育自己的這塊土地。

教育

教育這一塊在阿米爾汗過去的作品中都一直是重點,不論是《三個傻瓜》還是《心中的小星星》,都從不同角度來探討教育的本質,在這一次除了教育者的立場同時混雜了親子的關係,使得之間的關係更有玩味之處。

「我只能在教練與父親之間擇一,當我是教練,我就要把父親這個腳色放在次要。」

瑪哈維亞也確實如他所說,展現出嚴厲獨裁的一面,逼她們跳河,剪短髮,早起訓練,剝奪玩樂時間,但身為觀眾的我們也能看到他身為父親的一面,不論是在訓練過後替女兒按摩,打輸後也不訓斥,在低潮時成為女兒的後盾,當他要向訓練中心官員辯解時拿出整本戰績的紀錄(這一段突然有種藍丘的味道),根本就只是個蠢爸爸的腳色XD。

只是這樣的父親卻也在女兒心中有著巨大的身影,Geeta和Babita從小在父親的高壓訓練中成長,也的確成為厲害的摔角手,但也少了自我發展的機會,當Geeta有獨立的機會了卻反而無法自我約束,之後又習慣於父親的支持,比賽時不斷尋找父親的身影,如果不是決賽時父親因故缺席,只怕Geeta也不會成為真正的冠軍。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是淺白而紮實的運動電影,雖然在運動之外仍把各個議題描寫的到位,但令人熱血的搏擊競技才是最吸引人的部分,滿滿的肉♂體♀碰撞,是即使不懂摔角的人都能沉浸其中的作品。


電影爽度:9
故事劇情:8
氣氛營造:9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8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