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篇文章

影評 亞歷山卓聊電影:《超榮譽市民》

2017-11-09 01:31:40


《超榮譽市民》

 

8.0/10

.

完整文章

.

大量劇情講述,建議斟酌閱讀。

 

 

 

 

. . . . . . . . . 《超榮譽市民》的觀影過程可說是倒吃甘蔗,電影講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丹尼爾,因為一封故鄉表示將頒予他一項「榮譽市民」獎的邀請函。丹尼爾因此踏上四十多年沒回去的家鄉,沒有經紀人陪同,沒有禮車接送,也沒有乳膠床墊。

.

電影以丹尼爾接受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做為開場,場面本來就夠熱鬧了,不料,丹尼爾一開口就犀利的表達出自己對此獎項和藝術衝突的見解,其中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對藝術的堅持。這場戲台上聚光燈的照射,配上台下的掌聲,彰顯出丹尼爾在名氣上的成就和勝利,隨後配上音樂,更為之過癮。但在這短短的開場裡,無論是丹尼爾本身的角色塑造,還是形式上的設計,都為中後段的發展打下基底。

.

導演賈斯東杜普拉特和馬利安諾柯恩幾乎整部電影都使用手持攝影機拍攝,除此之外,風格極為寫實,大多場景中實在看不出有什麼打光效果,電影順序敘事,就像是個紀實性的影片一般。 . 《超榮譽市民》引導出丹尼爾對三種生活要素的觀點,第一個,「藝術」,這我們在開場就看到了,而他那些嚮往保護作品純粹性的言論,堅定、勇敢,甚至有點激進,也正因為他在人群中的獨特,引領出觀眾對他的好感,此外,相信大多數藝術創作者、或想成為藝術創作者的觀眾,都多少會對他的言論產生認同。第二個,「生活」,在開場的頒獎典禮結束後,鏡頭立刻轉到他某日早晨悠閒慢跑的畫面,而他回到故鄉之後,每次有人要開車載他,丹尼爾總是拒絕,並喜歡悠哉的在鄉間小路漫步著。表示出他清淨無慮的生活態度。第三個,「名望」,丹尼爾是個有錢有勢的人,究竟回到發展較為落後的家鄉時,會產生怎麼樣的事情?雖然電影前段透露他對這三種態度的順序是藝術,生活,最後才到名望,然而名望和其他元素的衝突才是本片事件的導火線。

.

《超榮譽公民》讓這位充滿權勢的作家進入家鄉小鎮,從前段飽受鄉民愛戴,甚至紛紛上街歡迎他,劇本不但讓丹尼爾看鄉民製作的影片看到哭,隨後還破例開放合照,接著到當地簡陋的攝影棚錄節目(旁邊年輕工作人員甚至不清楚他是誰),然後超級粉絲打出父親牌邀約丹尼爾來家裡用餐,被要求擁抱時他也再度破例配合這包含在他「禁忌事物」表單的項目。電影到這裡進行了一半,導演塑造出平和的氣氛,鄉民們的熱情,和丹尼爾的親民,因為在他本人願意破例的前提下,我們都可以視他是在守著自己原則下,與鄉民們共樂。然而接下來編導做的,正是要讓他逐漸的失去對事態度和原則的堅持,使他走入絕境。 . 主演奧斯卡馬丁尼茲在詮釋這角色時,靠的就是有別於其他村民的氣質,不管是他在講台上分享學問,或是餐桌上的閒聊,甚至是在無比尋常的街道上散步,那種厲害是渾然天成的,沒什麼表演具爆發性的戲碼,但他維持住的氣質,高調帶點傲慢、個人禁忌多,但交手時不忘禮節,教養的存在,正是每場安靜的衝突戲中背後最重要的成分。片中他對不同人物(尤其是朋友)時,態度的差別、碰到尷尬問題時稍顯緊張的含糊帶過,到最後心有忌憚的恐慌,更與前段的無憂無慮做出完美對比,奧斯卡馬丁尼茲全方位的演活了這個角色,他的自然更使得本片手法上的實驗效果成功。

.

電影中依序抨擊到的「三大原則」則與出現順序相反,當丹尼爾進攝影棚錄節目完,被主持人輕易的請走,孤零零的離去,可以看出臉上有一點失望。而「名望」正是從這裡開始被擊破,開始有人不像前面的鄉民一樣,對他恭敬如神。回到飯店後,一位父親帶著坐輪椅的兒子來向丹尼爾求助,希望可以提供近一萬美元幫助他行動不變的兒子,但這場戲的關鍵在於「這點錢對你來講應該不算什麼」。電影到這裡,我開始發現導演在這之前成功的將觀眾帶入丹尼爾的生活裡,並讓我們喜歡他、支持他,但從這時開始,他在劇本中卻是受到越來越多人討厭的對象,不過對觀眾而言,丹尼爾卻又是有理的。

.

面對「這點錢對你來講應該不算什麼」的無理,讓他感受到了自己不被尊重,但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身分不再管用、不再使人臣服。兩場令他失望的戲中,編導安插了超級粉絲的示愛,並拿出死去的父親與丹尼爾的著作連結,感謝丹尼爾將故事人物取材自他父親(雖然丹尼爾整部片都宣稱沒有此事,但這件事一直到後段美術協會畫家鬧場時,依然隔空幫著丹尼爾講話)。雖然丹尼爾沒有給予超級粉絲太多的回應,但破例接受擁抱也很夠了,這裡同時納入「名望」的抨擊和注入,緩和了電影的節奏,帶出必要的層遞效果。

.

丹尼爾回房後,年輕女粉絲進房獻身,前一秒他還鎮定的在門邊請女粉絲離開,但鏡頭馬上剪到女粉絲半裸與丹尼爾坐在床上的畫面,這緊接而來的情節,就是「生活」規則崩裂的開始。包含下一段丹尼爾與已婚舊情人艾琳在車上不小心吻了彼此,也是生活態度的改變,這一切的結果,回應於後半段丹尼爾在街上被人以車逼人,以及最後所住的飯店外散布不利告示,這些都與他之前每次悠哉的散步產生對比。導演利用「散步」時間,展現出他生活受影響的程度,造就出後段散步變的越來越不易不易且混亂。

.

先前小鎮裡的文化部門邀請丹尼爾擔任繪畫比賽的評審(但他是作家),而在評選過程中,旁邊另一位似乎對自己沒什麼自信的男評審每幅畫都隨著丹尼爾的決定評斷。就算他最後擺出一道個人的解釋,選出一幅令其他人嗤之以鼻的畫作為冠軍,男評審隨後也表示同意丹尼爾,展現出丹尼爾的權勢、名望無形中感染、支配力的強大。

.

丹尼爾的畫作選擇,先不論他的專業與否,他有自己的道理,相信自己的選擇,這是他對自己藝術眼光的信心。因為他堅持的純粹,導致參賽者之一的藝術協會會員不滿嗆聲(以下稱為憤怒參賽者),選完畫後,丹尼爾被逼車、雕像被潑漆,憤怒參賽者甚至跑去大鬧丹尼爾的課堂,人們開始對他不敬(名望的支撐開始無力),而意圖攻擊、恐嚇的行為影響了「生活秩序」的規律。

.

此外丹尼爾與已婚舊情人艾琳的相遇,造成她先生安東尼歐的嫉妒,因此給他一個禮貌性的警告,安東尼歐的禮貌可能是因為他沒有看見任何事發生,再來就是兩人是老友的關係以及丹尼爾現在的身分地位。丹尼爾的反應平和且故作鎮定,但知道事情真相的觀眾一定看的出他內心的慌張,似乎被抓住把柄的他,面對眼前老友裝著禮貌,對方說中了他犯下的錯誤,簡直是被一劍穿心。之後安東尼歐在餐桌上類似宣示主權的行為,更像是把丹尼爾當作手中獵物。而當他發現獻身少女茱莉亞就是艾琳與安東尼歐的女兒時,面對他們全家人和她粗壯的男友時,那種道德上的羞恥、尷尬和焦慮不安,正是他讓生活規則被破壞的後果。這些丹尼爾的煩惱,其實都不是什麼實際具威脅性的行為,只是心理因素罷了,而原因都來自安東尼的高自尊和習慣被尊敬的個性,和艾琳輕吻跟與跟茱莉亞的親密關係兩事都不會直接對他人產生威脅,俗話說有自尊就有羞恥,羞恥背後受自尊心理譴責的「人格」和「道德」,才是真正使丹尼爾不安的,由此更可以看出編導是如何從角色性格發展出衝突和威脅。

.

《超榮譽市民》使丹尼爾的堅持分為三個面向,其中三方影響著彼此,環環相扣導出最後的結果—宣布畫作得主的那場戲。面對協會最後並未按照他的選擇頒獎,他就像開場一樣,對麥克風講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但這次他放棄了自己的獎項,而台下暴怒的鎮民們,更與諾貝爾奬頒奬典禮中為丹尼爾鼓掌的那些穿著華麗的人產生諷刺對比。後段這場的呼應再度強調了他對藝術的堅持,也是自己不願妥協的最後一個區塊。 . 奧斯卡馬丁尼茲將這角色心理上的變化轉變的幾近毫無痕跡,他的姿態逐漸從前段豪放的驕傲,轉為後段的低調,前後具對比,但風格自然不強硬,相當厲害!

.

電影最後跳脫了原本的故事線,丟出了藝術作品存在與否、虛實區分與作品和藝術家關係的討論,這也對應了後半段形式上的改變。在得知茱莉亞就是艾琳和安東尼歐的女兒後,兩人到酒吧續攤,在這之前整部電影都朝著記錄風格的方式拍攝,手持鏡頭貼身的跟著丹尼爾,我們基本上都是由客觀的角度去看事件。但到了安東尼歐在酒吧跳舞時,鏡頭剪到丹尼爾在吧檯旁看第一人稱視角,並以定鏡拍攝,音樂出現後幾乎完全蓋過背景聲音,影像和聲音都違背了電影前面的寫實手法。丹尼爾離開酒吧後導演更加入了一連串人拿著槍的蒙太奇剪輯,留下更多「創作」的痕跡。接著當丹尼爾像前段一樣站在車上被載著時,卻是看到那些對他失望的人,這裡導演加入了他們曾說過的話,成為畫外音,再度「脫離寫實」,最後,草地上的高潮戲時,鏡頭變成槍手看著的夜視狙擊鏡視角的綠色畫面。一連串脫離電影前面的寫實,增加「手工」痕跡,藉由安東尼歐內心的不安提升而改變,這樣手法的改變,在片中除了增加尾段的戲劇張力和危險感外,也推演出片尾「真實與否」的探討和理論的證據。

.

《超榮譽市民》精湛的利用角色設定去發展衝突,抓住為電影中心的藝術觀點、態度,使主角丹尼爾的規則一一崩裂。電影大部分維持著寫實感的手法,除了考驗了導演的調度能力外,也看到了奧斯卡馬丁尼茲可以自然的演出傲慢高調,也可以演出焦慮不安,在形式的限制下,成就出不少看似平淡但表面下激烈的衝突戲。雖然我有些懷疑電影最後再搬出另一個探討點的理由是否夠力及必要,但它確實使中後段安東尼歐和茱莉亞線中過度刻意製造的戲劇化發展有個解釋,且足以帶領觀眾走進更激烈的情境中,滿足了我們對於故事反撲的期待。

 

. 8.0/10


電影爽度:8
故事劇情:8
氣氛營造:8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8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