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Y
423 篇文章
if you don't stand for something you'll fall for anything.
Sucker Punch 殺客同萌

戰爭 窩絲一哥美鍋忍! 《珍珠港》(Pearl Harbor)裡的杜立德空襲

2015-08-02 18:31:14


《珍珠港》電影中的杜立德空襲片段(圖片來源:Youtube翻攝)

 

2001年由知名商業娛樂片導演-麥可貝所執導的《珍珠港》(Pearl Harbor),是電影史上第四部根據歷史上有名的「珍珠港事件」做為題材的電影作品。(前三部分別為1953年的《亂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1970年的《虎!虎!虎!》(トラ・トラ・トラ!)與1980年的《碧血長天》(The Final Countdown))雖然《珍珠港》透過以虛構的三位男女主角,歷經美國在二次大戰初期尚未投入歐洲戰場前夕,到日本偷襲珍珠港前後為背景的愛情故事為主,讓不少抱著看戰爭片心態的觀眾失望,過於冗長的劇本、電影整體節奏分配不當,不緊湊的劇情是受到當年影迷抨擊的主要原因。雖然《珍珠港》整體電影評價不高,但當中長達40分鐘不間斷的轟炸場景,仍不失麥可貝的爆炸流本色,同時也繼承了麥可貝於1998年《世界末日》(Armageddon)後製作大場面娛樂電影的水準,也為後續《變形金剛》(Transformers)系列、《絕地再生》(The Island)、《絕地戰警2》(Bad Boys 2)等電影奠定了基礎。

 

除了《珍珠港》最主要的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場景,電影在後段重現了1942年4月18日所發生美軍空襲日本的軍事行動。這個看似誇張又戲劇性的情節,在歷史上確實存在的。這場空襲,除上具有美國為珍珠港事件報仇的意義,但事實上不只提振了美國國內的士氣,同時也為後續的太平洋戰爭建立了威嚇的效果。在電影中,扮演行動指揮官-詹姆斯杜立德中校(Lt. James Harold “Jimmy” Doolittle)的演員-亞歷包德溫(Alec Baldwin),向每位參與行動的飛行員以中文說出「我是一個美國人」,令人印象深刻。

 

演員亞歷包德溫在電影《珍珠港》中,飾演策畫日本本土空襲的指揮官-吉米杜立德中校(圖片來源:Youtube翻攝)

吉米杜立德本人照片以及其埋葬於美國阿靈頓國家公墓的墓碑(圖片來源:Find a Grave.com) 

 

這場空襲行動在歷史上被稱作為「東京空襲」(Tokyo Raid),但為了與二次大戰末期的東京大空襲做為區隔,也被稱作為「杜立德空襲」(Doolittle Raid)。除了作為1941年珍珠港事件的報復行動,1942年美國投入太平洋戰場初期,因不黯熱帶島嶼的作戰環境,以及日本在東南亞早已建立的軍事實力,美軍在戰爭初期節節敗退,國內甚至出現為何參戰的雜音。另外,在珍珠港受創嚴重的美軍,需要盡快圍堵日本跨越太平洋的礦張勢力,美軍決定對日本本土策畫攻擊。

 

這場攻擊事實上也是一場賭注,當年美國空軍尚未為一種獨立作戰的軍種單位,分別隸屬在美國陸軍與海軍的航空隊。具長程轟炸能力的美國陸軍航空隊,其擁有的B-17、B-24等雙引擎轟炸機較笨重,不適合透過航空母艦搭載起飛,直接進攻日本本土;另一方面,具有艦載能力的海軍航空隊,僅擁有單引擎的短程轟炸機,無法在西太平洋地區缺乏制海權的日本近海環境中進行任務。

 

經過多方測試後,由北美航空公司所推出的B-25米契爾轟炸機(Mitchell)被證實可在調整後勉強具備航母起飛,並且遠程飛行的能力。因此透過航空母艦搭仔轟炸機,並攻擊日本本土,飛越日本海降落中國的初步構想,逐漸被實現。有趣的是,這場行動如同電影所描述般,是低調再低調。不僅為了長程飛行,拆掉多餘的通訊或武裝設備,更在機腹加裝了副油箱,提高了載油量。如此一來,經改裝後的B-25,等於如同一個裝滿可燃油的標靶在天空飛行,而且還沒有足夠的武裝可以反擊。更誇張的是,整場行動從頭到尾並沒有事先向中國方面通報,等於是一場有去無回的危險自殺行動。

 

載運空襲行動B-25轟炸機的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其甲板一景(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執行空襲行動的成員,指揮官杜立德中校為前排側站者(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場行動共有16架B-25B轟炸機參與,由大黃蜂號航空母艦(USS Hornet CV-8)擔任艦載航母,於1942年4月2日秘密從舊金山軍港駛出,並於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島附近海域,與從珍珠港出發、擔任護航任務的企業號航空母艦(USS Enterprise CV-6)合流,前往日本約450海浬範圍的海域,準備讓轟炸機起飛。然而在預定的4月18日當天,日本650海浬的漁船巡邏網發現了美軍船隻,並透過無線電通報,整場行動就這樣被曝光了。雖然該漁船馬上就被美軍巡洋艦擊沉,但在時間與距離兩者拔河的情況下,指揮官杜立德當機立斷決定讓轟炸機提前起飛,等於是直接犧牲了將近200海浬的距離。

 

起飛後的16架轟炸機,成功對日本東京、橫濱、名古屋與神戶的軍事設施、油庫、兵工廠等目標進行攻擊,等於是成功幫美國國民報了珍珠港事件的仇,但後續的考驗才正要開始。

 

在原訂規劃的行動路線,16架轟炸機應在執行完轟炸任務後,飛越日本海,進入中國本土,並降落在仍由國軍控制範圍內的江西南昌以及浙江衢州兩地機場。著地後加入當年協助國軍建立空軍的美國退伍軍人-陳納德將軍,所屬的「飛虎隊」,與國軍一同進行抗日,執行轟炸台灣新竹空軍基地的任務。但因為在燃料不足的情況下,根本無法順利抵達預定著陸的機場,因此杜立德只好命令所有人員直接跳傘棄機。最後除了一架降落在蘇聯海參崴,其餘15架B-25B則在浙江、安徽、江蘇等地區墜毀。大部分的飛行員在飛機墜毀前便跳傘逃生,部分機組人員則隨著飛機迫降而著陸。在迫降或跳傘後生還的成員,部分受到中國抗日民兵所救,輾轉到達重慶及西南的桂林,並回到美國本土。但仍有兩架機組人員被日軍所俘虜,且在惡劣的環境中遭到刑求、染病,甚至被處決。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戰結束後1946年的上海大審判中,當時虐囚的四名日本軍官被判刑,其中三名被判五年勞改,一名則被判監禁九年。

 

命運坎坷的六號機機組成員,全部成員在完成轟炸任務後在海上跳傘。結果造成兩人在海上溺斃,其他三人被日軍所俘。而後其中一人被日軍處決,一人在監獄中病逝,另一人則在日本戰敗後獲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場空襲可說是作風非常大膽的一次行動,對日本本土轟炸的成果,造成了50人死亡,90棟建築物受損或倒塌。其中包括了許多日本重要軍事相關製造業的工廠廠房,但對於實際戰局或是日本國內的實質傷害並不大。然而,杜立德空襲的最大意義,在於成功給予日本恐嚇以及日本方將資源轉移建立國防圈的建設,使得原本佈署在東南亞資源相對減少。另外,杜立德空襲對日本的傷害,也是美國在珍珠港事件後第一場優勢,相對而言,也是日本在珍珠港事件後,第一次見識到美國的軍事能力,事實上是可以進犯到本土範圍,因此倉促準備中途島的攻擊行動,成為太平洋戰場的轉捩點。換句話說,杜立德空襲的本身,對於日本傷害並不大,但對後續戰局的影響可是非常深遠。

 

另外,這場空襲行動也間接對中國造成了傷害。因為在行動後,日軍開始在美軍迫降或跳傘的地區範圍內,針對可能曾經藏匿美軍飛行員的平民,進行慘忍的屠殺,同時也針對幾處中國沿海的機場進行破壞和掃蕩。根據英國BBC和美國PBS的紀錄片中統計,因為這場掃蕩行動中,死亡的中國平民大約有25萬人,而這些掃蕩的日軍,就是惡名昭彰的731部隊,以及駐南京1644部隊,過程中使用了生化武器。

 

只能說,戰爭是殘酷的,最大的受害者,仍然是最無辜的老百姓。

 

 杜立德空襲後的報紙剪報內容,其中右上方為諷刺日本受到打擊的漫畫(圖片來源:free-stock-illustration.com)   

 

杜立德空襲成員名單整理(資料來源:《燃燒的太平洋:第二次世界大戰》)

 

 

 

 

 

 

延伸閱讀及相關資訊:

l   《珍珠港》IMDb電影資訊:

https://www.imdb.com/title/tt0213149/?ref_=nv_sr_1

 

l   光藝多媒體編輯《燃燒的太平洋:第二次世界大戰》,濟南:山東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 ISBN 7894913863

 

 

 

 

 

 

 



XXY 視覺動物的電影觀點 珍珠港 杜立德空襲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