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篇文章
I'm looking at the world through rose-coloured glasses.
Sabrina

影評 《絕地救援》恰如片名

2015-10-02 13:32:29




改編自美國工程師作家安迪.威爾(Andy Weir)首部長篇小說《火星任務》,亦是名導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的第四部科幻作品,由好萊塢男星麥特.戴蒙(Matt Damon)獨挑大樑。

※ 以讀過原作的角度紀錄心得 ※

當時放下書本的第一個念頭是:要把它搬上大螢幕也未免太困難了!——原作小說《火星任務》的結構極度單純,全書將重心放在淋漓盡致的科學知識應用,以及 Mark Watney 強烈的言行特色。它不似多數大眾文學,以劇情發展作為引人入勝的導線,而是讓主人翁自己扛起所有吸引觀眾的任務。


「我從沒注意過火星上安靜得如此詭異。沒有太空衣,沒有維生裝備運轉的聲音。連自己的心跳都聽得一清二楚⋯⋯。」——《火星任務》

和 Watney 一起被丟在火星,度過每個寂寥的火星日,擠在小小的探測車裡經歷各種大悲大喜;聽他用率性古怪的歪理評論地球大小事,看他用離經叛道的科學方程式自救⋯⋯以上種種細節是我閱讀樂趣的主要泉源。小說讓我感覺自己和這位孤單的太空人很靠近,全歸因於作者成功的人物刻劃。史考特曾說:「Watney 身處在無法想像的壓力與孤獨中,本片的重點就是要看他如何反應。」這個想法確實抓準此類劇本應有的表現要點。Watney 的台詞、表情、一舉一動乃至所思所想,是故事最吸睛之處;角色型塑的成敗將決定故事的成敗。

電影中的 Watney 對事件的反應似乎沒有那樣深刻聰明。與原作相比,電影主人翁缺少更鮮明的性格、更獨特的對白、更放肆的幽默。書中許多特色笑點,以及 Waltney 身為一名太空人的中心思想皆未良好的釋放在腳本中。礙於篇幅,電影也減去大量原作那「動手玩創意」的自救精華過程。未做足以上兩項要素,幾乎等於剷除作者威爾筆下最吸引人的部份。除了角色型塑缺氧、詼諧氛圍不夠到位,我在德魯.戈達德(Drew Goddard)的劇本編製中並未看見有力的切入點,或是稍微深入的場景內容;在史考特的畫面節奏裡亦找不到顯著的影像優勢,足以堪比那份僅有文字敘述的電子書(反倒是小說還用上許多文字剪接技巧,達到喜劇效果)。與其說觀眾在《絕地救援》中窺見人類求生意志與正面能量之可貴,不如說我們心甘情願地買了一場電影公司提供給 NASA 的廣告時間。我和這部翻拍電影之間的情感,對接失敗。

不過,編導對原作劇本的部份修改頗為適恰,算是小小驚喜。主角麥特.戴蒙的表現極好,其聲音表演一如往常打動我的耳膜,開場戲最叫人印象深刻,印證由戴蒙飾演 Watney 確實再適合不過。總地來說《絕地救援》沒有太多驚呼,亦沒有太嚴重瑕疵。整場順水推舟的救援秀,合情合理得過份;作為個人年度第二期待之作,稍顯漏氣但情有可原。看完電影最令我感到欣喜的,是閱讀小說時那些讓我一頭無水的硬體設備終於有了清晰樣貌;最讓我讚嘆的不是電影本身,而是在電影落幕的同時,似乎也宣告著現實世界與科學幻想之間的軌距,真的已經來到新世紀的近地點。你我都將是主角。

 
 
※ 延伸閱讀 ▸ 〈9 項《火星任務》中真實的 NASA 太空高科技!〉


▼ 迷戀故事之人 / 前往光影的深空宇宙


電影爽度:6
故事劇情:6
氣氛營造:7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7

絕地救援 安迪威爾 德魯戈達德 火星任務 雷利史考特 麥特戴蒙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