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篇文章
我這一輩子最後悔的事就是愛上了海。它讓我不能腳踏實地。
雙城故事

金馬奇幻影展 英國鬼才導演班偉特利最喜歡的十三部電影

2016-04-07 01:58:03


本屆金馬奇幻影展的「焦點導演」班偉特利(Ben Wheatley)絕對是英國近年其中最備受注目的電影創作者。生於1972年的班偉特利以短片、動畫起家,因為其作品在網路大受歡迎,之後被主流媒體公司網羅,開始執導影集,並在2009年推出電影處女作《不良之家》(Down Terrace)。雖然總共的拍攝時間僅僅8天,這部低成本的黑幫犯罪電影贏得多項獨立電影和奇幻大獎,而接下來《無限殺人意料之外》(Kill List,2011)所獲得的成功,更是將他推向大導之列,在國際影壇的名聲急速上升。最近班偉特利接受媒體網站The Quietus的訪問,透露自己最喜愛的十三部電影,以下是完整片單,以及班懷特利本人的講解:

 

《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1976)
導演:馬汀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

這是我第一次注意到史柯西斯,應該是在15歲的時候看錄影帶的吧。我感受到《計程車司機》是個分水嶺,你在那個時候可以拍攝非常情緒化,以及具有真實感的東西,但同時你又可以拍攝很印象派的作品。在那之前我從沒看過那樣子的電影。

在《計程車司機》之前,我比較喜愛艾倫克拉克(Alan Clarke,英國導演)。艾倫克拉克有他自己那套風格,以印象派作風來呈現社會現實主義。所以,嗯,《計程車司機》──我記得在觀賞時感到不安及疑惑。但那是個資訊尚未發達的時代,那時並沒有網路,也沒有關於電影藝術的書籍,所以從我9歲到23歲的這段時間,我未能預先了解我要觀看的電影。我當初還以為這部片會像丹尼狄維托(Danny Devito)所主演的電視劇《計程車》(1978─1983),你知道嗎?幹嘛看一部描寫計程車司機的電影,這聽起來就很無聊!但當時我住在肯頓(位於北倫敦),在肯頓市集那邊常常可以看到狄尼洛和模特兒站在一起、舉著槍的照片,而當時這個和《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1971)似乎就是很熱門的東西。即使你還沒看過,你總是可以預先在文化上熟悉這些電影,特別是《發條橘子》。我是上了大學才看了這部作品,而且我還必須特地跑到巴黎,因為在英國根本看不到。我當時找到一間每一天都會撥放《發條橘子》的戲院,他們八成是為了想看這部片的英國人才會這麼做!

其實當我說《計程車司機》,我是指史柯西斯的所有作品,因為從那時候開始,我就一直在尋找他拍過的每部電影。當時還沒有太多可以追看,就差不多《蠻牛》(Raging Bull,1980)上映的時候吧,之後我看了《四海好傢伙》(Goodfellas,1990)和《賭國風雲》(Casino,1995),到今日為止他仍是我的最愛。

 

《周末》(Weekend,1967)
導演: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

看完這部以後,我幾乎覺得我腦袋就像一疊處於洗牌狀態的撲克牌。影片裡不少片段──我有很多地方看不懂,可能到現在還是無法完全明白──但看得懂的地方,我很喜歡,如這部戲的大膽,跳接,你可以為所欲為,你可以表現得很愚蠢,但同時又可以很嚴肅。在視覺上,它也跟我之前看過的東西截然不同。 

這部有一幕非常精彩,當時一直出現打鼓的聲音,結果鏡頭一轉還真的有一個鼓手在樹叢裡,讓我大開眼界。還有在追羊的那一段,羊一會兒消失,一會兒又出現──像這樣的東西,完全打破了既有的形式。他壓根不在乎,不在乎好萊塢,不在乎毫無痕跡的剪接和述事,還有不在乎好萊塢電影所表現的禮儀及三幕劇架構。他毫無興趣。但同時,他的作品又是在關於電影,而且非常引人入勝。我愛《中國女人》(La Chinoise,1967)、《阿爾發城》(Alphaville,1965)、《斷了氣》(A Bout De Soufflé,1960)及他全部作品,每次我看了其中一部便深受影響。這些不會是我一直重看的電影,我不會主動去回顧它們。有時候,我覺得你可以只看一次就愛上某部片,你沒有必要一直重複的觀賞它們。 

 

《七武士》(七人の侍,1957)
導演:黑澤明

《七武士》就像個動作電影的藍圖。這部片裡面有許多的角色,他們都穿著非常相似的衣服、留著類似的髮型,而且畫面上常會出現一大群人與另外一大群人的決鬥。這可以是非常混亂的,在別人的手中,可能早就一塌糊塗;然而,每時每刻發生了什麼事情都一清二楚,即使是小角色,現代的動作電影都可能無法比它處裡的更好。我愛黑澤明,而且,就像日本動漫是由日本人的感性與法國連環漫畫的影響所組成的,黑澤明的作品是向約翰福特和牛仔電影及傳統對話,但基本上仍然是很日本人的東西。 

(訪問者:他在當時的日本沒有特別受到喜愛。他們認為他太西方。)

是嗎?那很有意思,就跟北野武一樣。日本人對他的電影沒有像我們一樣著迷。但我想傑瑞路易斯(Jerry Lewis,美國知名喜劇演員)也是一樣的... 

 

《巴西》(Brazil,1985)
導演:泰瑞吉連(Terry Gilliam)

《巴西》是基於我對蒙地蟒蛇(Monty Python,著名英國喜劇團體)的熱愛,我第一次接觸他們是藉由錄音帶,以及改編自他們部分節目概念的電影《And Now For Something Completely Different》(1971)。我是之後才看他們的節目的。我當時只看過一點點的《巨龍怪譚》(Jabberwocky,1977),然後看了《向上帝借時間》(Time Bandits,1981),我覺得很精彩。我記得我在戲院看到《巴西》的預告時,我完全被震驚了,心想我一定要看這部電影,但是我無法入場,因為年紀還太小。 

所以,我要過了好幾年後才有機會看《巴西》,而且我不記得有在電影院觀賞它。但是,我曾購買過這部片子很多次。這一部經得起不斷重看,裡面有不少的細節,而且非常好笑,非常政治化。我認為這就是部完美的電影。 

 

《自由的幻影》(Phantom of Liberty,1974)
導演:路易斯布紐爾(Luis Buñuel)

我記得我是在布萊頓(Brighton)的約克公爵戲院(Duke of York's Picturehouse)看這部的,當時他們正在為布紐爾舉辦影展,所以我基本上已經看了他全部作品,從《黃金年代》(L'Age d'Or,1930)和《安達魯之犬》(Un Chien Andalou,1929)一直看到最後。 

我喜歡它出色的開頭,就有點像是你正在重新擺放壁爐台上的擺飾品,突然覺得「我討厭整齊」,然後就隨便亂。我完全被吸引住了,你知道嗎?比如說利用軍隊去獵捕狐狸的那一段,實在是太天才了。超現實主義有一個問題,人們會認為這不過就是把作品拍得迷幻一點的方式,幾乎就像學生首次參觀學校一樣。但要很聰明、毫不費力地做到這一點,而且還要不讓人感受到其刻意性,這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你必須要回到發明它的那個人。布紐爾的電影充滿了印象主義與強烈的影像,但同時它們又讓人在感情上感到真實。 

 

《Come and See》(1985)
導演:Elem Klimov

這是我購買的一部電影,擺在書架上也有三、四年,最後我鼓起勇氣來觀看。當我終於看完它時,我簡直無法置信。我感受到一種在形式上的前衛及氣勢洶洶,但同時又感到一種極度的實感... 

我看電影到最後有個感想:有時為了要達到更深層的情感,你必須要拋棄具有實感的技巧。因此,紀錄片也不過就是一種風格。為了開拓腦袋裡處裡情感與認知的部分,觀眾的眼睛裡需要塞滿刻意營造並且壓縮過的影像,而不是未經處裡的原狀,就跟紀錄片裡會安排受訪者對著鏡頭講話一樣。《Come and See》實在是如此地不可思議,我想我可能永遠不會再觀賞它,因為它裡面實在是包含太多東西了。 

 

《突變第三型》(The Thing,1982)
導演:約翰卡本特(John Carpenter)

我想《突變第三型》是眾多約翰卡本特作品裡我會選擇的那一部。這並不只是關於卡本特本身,而是他繼承了《紅河谷》(Red River,1948)與同類型作品的血統。就像史柯西斯消化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和法國新浪潮,再綜合當時的好萊塢,形成一種全新的電影,卡本特幾乎就像是將梅爾維爾(Jean-Pierre Melville)與霍華霍克斯(Howard Hawks)和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融為一體。對我而言,《突變第三型》是一個建造完美的科幻電影,尤其是羅勃鮑丁(Rob Bottin)的特效,我們可能永遠都不會再看到,因為他是花了如此漫長的時間去完成這些場面,而且他所使用的那些技巧也都因CGI的風潮而消失了。 除此之外,不能不提的還有它步調及配樂。我超愛這部電影。 

 

《銀翼殺手》(Blade Runner,1982)
導演: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

同樣的,這是一部我不斷重看的電影,我每年或每半年就會看它,而且我每次總是能看到一些新東西。就像我對於一些庫柏力克作品的感想,《銀翼殺手》在表面上有個非常簡單的劇情,但在視覺方面又是如此的充滿想法,能夠讓人一次又一次的去經歷,每一次觀看都會有更多的資訊浮至表面。如果雷利史考特拍完這部就不再拍電影,這也是OK的。 

我真的很喜歡《黑鷹計劃》(Black Hawk Down,2001),我覺得這是《銀翼殺手》之後我最喜愛的雷利史考特作品,《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1991)也是。但是《銀翼殺手》有一種魔力,能與《異形》(Alien,1979)成為一對,而且你也可以經由幕後花絮看到處於緊繃狀態的雷利史考特。有可能是當時他才剛脫離壓力極大的廣告導演生活吧。

 

《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1968)
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

這大概是我第一部庫柏力克電影。我看的是電視撥放的黑白版本,當時我自己一個人,大概才11或12歲,而當時這部電影以難以理解聞名,至少在我圈子裡是這個樣子。當我看這部戲的時候,我認為劇情非常直接,但我從來沒有見過像這樣的東西。 

就如史柯西斯混合了接近手搖紀錄片的方式及印象派十足的場面,《2001》就像是個拍攝未來的記錄片。你能看到是個非常極端的東西,但同時又很有趣,你並不需要故事,你就只是純粹感受影片裡的角色在跟女兒講電話,或是在月球基地裡談論三明治。《2001》是如此地具有革命性,即使是現在,人們還在討論它究竟是在講什麼。 

 

《The Ascent》(1976)
導演:Larisa Shepitko

它是由Larisa Shepitko執導的,這位導演是Elem Klimov的太太,在他拍攝《Come and See》的前一年死於交通事故。(譯者:有誤。Larisa Shepitko死於1979年,Elem Klimov要直到1984年才開始拍攝《Come and See》。)這一部的背景設定就跟《Come and See》一樣,都是在描寫俄羅斯人在二戰的奮鬥。我認為這是有史以來最好的電影之一。她不只是我最喜歡的女導演,她也是我最喜歡的導演之一,毫無疑問。 

我是經由Eclipse發行的雙碟版才看了這一部,另外還附有一部叫《Wings》(1966)的作品,也是相當的精彩,描述了一名退役二戰女飛行員的故事。真的是很厲害。不知為何,東歐及俄羅斯電影都存有某種特色,一種你在其他電影都找不到的一種寧靜與靈性。你會感覺時間慢了下來,彷彿自己身在現場,並且感受到角色的恐懼以及他們的尊嚴。 

 

《迷幻演出》(Performance,1970)
導演:尼古拉斯羅吉(Nicolas Roeg)、唐納德卡梅爾(Donald Cammell)

這又是一部具有革命性的電影。《迷幻演出》裡的一些片段我無法想象是怎麼拍出來的。我不知道電影製作者在做出決定的時候,心裡在想什麼。 

我認為這片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就像是一本教導你如何剪接及大膽拍片的圖解本。他們把一部基本上算是挺直接的類型電影,企圖轉換成一種對兩位主角的靈魂探索。我們可以看到尼古拉斯羅吉在這裡已樹立起他的剪接風格,並且將之延伸到《迢迢歸鄉路》(Walkabout,1971)、《性昏迷》(Bad Timing,1980)和《天將財神》(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1976)等作品裡。這些電影都對我影響至深。 

 

《群魔》(The Devils,1971)
導演:肯羅素(Ken Russell)

對我而言,《群魔》獨立於肯羅素的其他作品。它有著肯羅素的兇猛與瘋狂,但它又具有一種嚴肅及緊繃感,這在他其他電影裡是不存在的。德瑞克賈曼(Derek Jarman)的美術設計非常驚人,再加上演員們的演出──特別是我最喜歡的奧利弗瑞德(Oliver Reed)──使得這部電影非常值得一看。我第一次看這片是在奧斯汀的奇幻電影節(Fantastic Fest),當時身旁沒聽說過這部片的觀眾都試著理解自己究竟看了什麼。那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體驗! 

 

《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1984) 
導演: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


它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與《突變第三型》相等。這是一部善用資源,很精簡、乾淨的好萊塢電影。導演是如此架設鏡頭:角色們在看某件事物,你就看他們在看什麼,一目了然。我想,我會拿它跟《七武士》比較:影片裡的世界是很清楚的,動作場面可以讓人感受到力道與重量,而且發生的每件事都會有原因,但它又會以極快的步調進行,而且還不會讓觀眾搞混。我認為這部片裡有影史上最出色的飛車追逐場面,甚至比起預算更大的《魔鬼終結者2》(Terminator 2:Judgment Day,1991)還要出色。 

(訪問者:您是否會認為續集就像第一集的劣質爆米花版本?) 

我很喜歡第二集。我是在它上映時看的。我想你不能低估這部片子的特效在那個時代的意義。那是從未被見過的影像,當我們看到T-1000直接穿越鐵欄門、成為純液態金屬的時候,那簡直就像是在看魔術一樣。雖然許多電影過了好幾年後才能趕上,但只要卡麥隆立下地基,大家就都跟了。我真的很喜歡《阿凡達》(Avatar,2009)。我對劇情沒有意見,因為那並不重要。那部電影有趣的地方在於表面:揮舞輕盈的植物,樹上的樹皮,還有下垂的橄欖。它就是屬於那種類型的電影,故事完全無關緊要。這就是你在現代動作片可以看到的:最後它與抽象派電影碰上了。 

 

原文訪問:Rising To The Occasion: Ben Wheatley's Cinematic Baker's Dozen

 

歡迎到我的粉絲專頁按讚訂閱:Light & Shadow / 光與影



2016金馬奇幻影展 焦點導演 班偉特利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