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Y
423 篇文章
if you don't stand for something you'll fall for anything.
Sucker Punch 殺客同萌

影評 《鋼鐵英雄》(Hacksaw Ridge) - 聚焦於人本的紀實電影

2016-12-05 01:43:11


 

個人認為,戰爭電影一向是探討人性、社會以及歷史的極佳取材,人與人在素昧平生之下,只因陣營不同而產生生死交鋒的激烈衝突,在戲劇呈現上是一個非常有趣又富有生命力的著力支點。另外,針對戰爭爆發的原因、戰爭的背景以及戰爭發生的時空,我們更能了解背後具有寓意的故事,不論是戰場上的小人物,受戰火波及的平民,甚至是考量大格局做出決策判斷的將領,都會是非常好發揮的故事。而透過真實歷史為藍本的戰爭電影,我們更能透過電影劇組對於戰場故事的描述,了解其對於整起戰事的觀點以及希望傳承給後人們的內涵。

 

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電影題材很多,描寫歐洲戰場的故事更不在少數。但地球的另一端,美日衝突的太平洋戰場上,常因為東西方文化的差距,時空背景,政治局勢與歐洲戰場有所不同。加上日軍當年強烈的軍國主義、激烈的民族主義,對於戰爭的認知以及特殊的國家認同情感,使得美軍在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萬歲衝鋒,以及抵死不投降等違反常的戰爭行為,不論在心理或是生理上都在戰後造成極大的衝擊。

 

然而,在這樣的文化衝突之下,個人鮮少看到描述雙方立場客觀,或是針對太平洋戰場的來龍去脈有所詳細描述。而諸如HBO於2010年推出的《太平洋戰爭》(The Pacific)、1998年由泰倫斯馬立克所執導的《紅色警戒》(The Red Thin Line)、2014年在台灣上映的《永遠的0》,或是2006年由柯林伊斯威特所執導的《硫磺島二部曲》(《硫磺島的英雄們》(Flags of Our Fathers)與《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s from Iwo Jima))、甚至是2008年以二戰為題材的電玩《決勝時刻:戰爭世界》(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等,往往僅能各自從美方或日方觀點各自描述太平洋戰場中的戰役,或是戰場上的士兵面對恐怖景象的描述。

 

與其說《鋼鐵英雄》是一部戰爭電影,倒不如說《鋼鐵英雄》是一部描寫主角戴斯蒙杜斯的人物紀實電影。而安德魯加菲爾德,試圖在《蜘蛛人:驚奇再起》之後證明自己能夠以演技站足好萊塢一席之地的表現,《鋼鐵英雄》是他繳出的第一份成績單

 

我想《鋼鐵英雄》的故事內容,無法描述整起太平洋戰場上的沖繩島戰役,反而將焦點聚焦在戴斯蒙杜斯這位傳奇人物身上。這則在鋼鋸嶺一役中不拿槍卻奇蹟拯救75人的真實故事,就劇本的編排上,聚焦明確且觀點收斂的不錯佳作。因此,就個人而言,與其說《鋼鐵英雄》是一部描述沖繩島戰役的戰爭電影,倒不如將《鋼鐵英雄》歸類為描述主角戴斯蒙杜斯的人物紀實電影。而主角在鋼鋸嶺之役所造就的不可思議奇蹟,其實也透過電影前半部描述主角成長過程,詳細的心境轉折、家庭關係,讓我們能夠與後半部殘酷的景象產生強烈對比,在宛如地獄般的戰場上,找到那可貴的人性光輝。

 

不可否認的是,演員出生的梅爾吉勃遜在過去擔任導演一職時,始終能在電影作品中以演員表現以及角色個性的塑造,傳遞宗教意涵以及道德、人性等嚴肅議題。以本片《鋼鐵英雄》為例,劇本的編排上將焦點集中於安德魯加菲爾德所飾演的主角身上,從最初描述的家庭與愛情,再到主角在軍隊生活中遭遇到的霸凌。我們能夠清楚理解,主角為何堅持不拿槍上陣的理由,同時在面對現實的壓力,仍然堅持不屈服的理念,足以在後半部戰場的描述時,有相當深刻的影響。

 

電影中路克布萊西所飾演的史密提,從最初與主角不打不相識的對立關係,逐步成為戰場上依賴的夥伴,也對比到用槍與拒絕用槍的話題,個人認為是劇本上非常有趣且巧妙的安排

 

值得一提的是,在電影前半部描述的家庭戲橋段中,飾演主角父親的雨果威明,不論是詮釋一位苦於戰後創傷、酗酒惡習的一戰退伍軍人,或是扮演不善表達父愛的嚴肅父親,在情緒的拿捏上都十分到位。其細膩的演出,足以襯托出主角安德魯加菲爾德對於信仰的堅持,以及身為美國青年急於報效國家的心情,雨果威明的表現不僅不喧賓奪主,反而將整體故事更具感染力,是個人認為本片的一大亮點。

 

而在電影後半部的鋼鋸嶺戰場描述,個人認為是今年戰爭電影愛好者不可錯過的橋段。就拍攝運鏡、視覺特效或是特殊化妝等技術層面而言,《鋼鐵英雄》可能是繼1998年的《搶救雷恩大兵》後,另一個戰爭電影的技術山頭。透過直接又血腥的畫面呈現,在銀幕上所營造出的影像空間,足以讓觀眾從舒適的觀影體驗,轉變為緊繃又令人害怕的恐怖氣氛。縱使個人在《搶救雷恩大兵》的奧瑪哈海灘橋段,看過肚破腸流或是斷肢橫飛的畫面;《怒火特攻隊》中看過殘破的臉皮遺留在戰車地板上;《獵風行動》中塞班島上美日雙方像著了魔似的肉搏;《太平洋戰爭》影集中,描述殘缺的屍體堆積如山等令人不安的電影畫面。《鋼鐵英雄》所呈現的戰場細節,槍林彈雨的危險場面,音效搭配大量的搖晃式鏡頭,同時配合著快速剪輯的手法,不論是流暢度、臨場感、震撼度上都挑動著觀眾們的敏感神經。

 

雨果威明所飾演的父親一角,足以撐起電影前半部的家庭故事。不僅烘托出主角對於信仰的堅定,面對現實的抉擇,雨果威明詮釋到位的演出令人動容。而他收放自如的表現,對照到同樣試圖詮釋美國鄉巴佬的安德魯加菲爾德,明顯看出安德魯有很長一段演員生涯需要磨練

 

可惜的是,梅爾吉勃遜在處理人物情緒上始終無法跳脫美國本位主義的思考模式,在後半部脫離了美國家庭戲的戰爭戲中,缺乏如雨果威明這樣演技派演員穩住陣腳,演員們的表現在混亂的戰場上顯得毫無鑑別度。在最後描述攻佔山頭的衝突上,採用了大量的慢動作鏡頭顯得十分浮誇。而當中也呈現了日方將領切腹,或是日軍詐降的玉碎行為,使得電影在描寫日軍一方顯得卑鄙又奸詐。這樣使日軍妖魔化的處理方式,是個人認為本片在結尾處令人傻眼,又有失中立性的地方。

 

回顧歷史,以宏觀角度看沖繩島戰役的戰略意義,除了是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實施跳島戰術的其中一環,同時奪下沖繩島上的機場,將對後續盟軍對於日本本島空襲有實質上的幫助。鋼鋸嶺之役在整體沖繩島戰役而言,也只是美國陸軍在南沖繩島戰場的其中一個戰略地點。在這個高地上,美軍將取得南沖繩的高處地點,對於後續掃蕩集結在沖繩南方那霸市首里城內的日軍而言,具有關鍵的地位。但電影將整場沖繩島戰役的描述淡化,將焦點聚焦在主角在戰場上營救弟兄的事件,也避談這場戰役對二次大戰的意義,個人認為是相對可惜的地方。也期許在未來能夠有更宏觀、更中立、又更客觀的戰爭電影,能夠將沖繩島戰役或是太平洋戰場等讓美日雙方皆付出慘重代價的歷史故事,搬上大螢幕呈現。

 

當然,《鋼鐵英雄》的劇本中塞入大量的宗教符號,強調了基督徒的奇蹟見證。我們能夠在劇本中看到,許多情況主角堅定信仰,向上帝誠心禱告之後,緊接著就有推送主角做出偉大之舉的呼應,彷彿說明了上帝以間接的方式回應了主角的禱告。正如電影中主角面臨部隊撤離的兩難,在懸崖邊向上帝禱告後,馬上在戰場上傳出同袍呼救的聲音。也許在電影劇情隨著時間軸的推送之下,有些人的心境能夠在這樣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對於主角戴斯蒙接收到的見證能夠感同身受;也或許,有些人能夠跳脫宗教或是劇本所刻意營造的影像空間,用更高的高度旁觀這整起電影故事。不論如何,《鋼鐵英雄》的故事不論從宗教的角度切入、從人性關懷的角度切入、從社會群集的觀點切入,亦或是從個人的價值觀判斷切入,都能夠提供不同觀眾族群不同的省思。而就個人而言,主角在面對動搖自我價值觀、信仰以及個人原則時,堅持擇善固執的態度,或許能夠提供給時時刻刻在現實社會中面臨選擇的我們,一個很好的借鏡。電影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飾演主角妻子的泰瑞莎帕瑪前往探視獄中主角時,所說的:「你就揮揮槍桿子,做做樣子,對大家都能夠有個好交代。」似乎能夠對照到我們在面臨現實考量時,所做出的妥協。

 

主角與同袍之間的情誼,透過一場主角拯救無數生命的奇蹟,或許宛如神話般的不可思議,但或許是另一種描述社會群體關係的表現。不論如何,主角的擇善固執、堅持信念的精神,造就了後續人性光輝的勇氣,都是讓我們能夠省思的地方

 

曾幾何時,我們在面對成長的過程,被社會化的洗禮逐漸失去原則。在一連串的妥協之中,逐步迷失自我,成為芸芸眾生的一份子。《鋼鐵英雄》讓我感動的地方,反而不是他那宛如神靈附體,在地獄戰場上進出如無人之境,或是他在戰場上拯救無數同袍生命的奇蹟;反而是劇組們用心經營主角的個性,將他所堅持的理念非常鮮明、立體化地傳達出來,那種值得人們反思的氣概,或許是我們在面臨人生抉擇時需要的勇氣。

 

整體而言,我並不會將《鋼鐵英雄》歸類為戰爭電影,反而應該是以戰爭為藍本,描述戴斯蒙杜斯這個歷史人物的紀實電影。他在沖繩島戰役中的鋼鋸嶺上,拯救無數生命的傳奇故事,也透過《鋼鐵英雄》這部電影得以傳承後人,讓我們能夠認識到在歷史上,真的有那麼一位堅持自我信念、信仰、擇善固執又能展現人性光輝的偉大人物。而就戰爭場面的電影技術而言,《鋼鐵英雄》的後半段呈現鋼鋸嶺爭奪戰的慘烈狀況,臨場感十足的槍林彈雨、緊繃又具有張力的戰場呈現,足以在戰爭電影的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過多戲劇化的橋段,超出常理的戰鬥場面,甚至是將日本軍對立化的作法,或許能夠將電影的娛樂性提升、戲劇張力擴大,但在戰爭描述的觀點上,誇大的情緒對於戰場上對立的雙方人馬都有失公正性。對於戰爭的反思,《鋼鐵英雄》或許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教材。

 

不論如何,《鋼鐵英雄》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劇本,梅爾吉勃遜十年磨一劍的導演功力,足以看出他獨特的個人風格,以及他作為影視大老提攜後起之秀的大將之風。姑且不論他極具爭議性的個人形象,或是過於煽情、挑起對立的導戲觀點,其對於劇中角色的琢磨,電影整體呈現故事的流暢度、節奏的掌握以及觀眾們情緒的拿捏,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現。或許,這正是梅爾吉勃遜最具魅力之處。

 

縱使個人認為本片最後將日軍妖魔化的描述不以為然,也對於片中美國本位主義、英雄色彩十足的觀點不認同。但電影中針對慘烈的戰爭描述,逼真的恐怖景象,或許是另一種對於戰爭行為提出控訴的方式,一種警世的作用。姑且不論《鋼鐵英雄》的觀點是否客觀中立,他在戰爭電影的技術地位是絕對佔有一席之地的

 

 

 

 

【視覺動物的電影觀點】個人評分:

故事劇情:

劇情的厚度與質量兼具,透過主角戴斯蒙杜斯的主軸故事,融合了親情、愛情、友情以及人性關懷的元素。梅爾吉勃遜的說故事技巧十分流暢,整體的觀影體驗也非常舒適。就整體的故事呈現上,我們能夠清楚體會主角為何拒絕拿槍上陣的理由,也能夠體會主角在戰場上面對地獄般的景象,仍然毫無畏懼拯救同袍的勇氣。整體而言,是一部讓人能夠省思且獲得娛樂感的電影作品。

8.0 / 10

 

影像美學:

《鋼鐵英雄》的影像美學主要以人物描寫為重點,當中對於演員的表現捕捉十分鮮明,觀眾們的臨場感十足,加上劇中角色的演出也頗具感染力,就群體演出的表現上讓人著迷。而後半部呈現地獄般的戰場,偏向灰暗的恐怖氣氛營造也十分成功,當中不少鏡頭捕捉人們在戰場上面對生死交際的情緒十分到位,令人印象深刻。

7.5 / 10

 

電影配樂:

曾與梅爾吉勃遜合作《受難記:最後的激情》的配樂師—約翰戴普尼(John Debney),操刀本次《鋼鐵英雄》配樂,足以嗅出兩人合作完全加強了梅爾吉勃遜煽動觀眾情緒的作為,使戰爭場景呈現十足悲壯氣氛。雖情緒拿捏在電影最後顯得過頭,但至少配樂的表現十分成功。

7.5 / 10

 

視覺特效:

《鋼鐵英雄》的戰爭場景特效令人驚豔,甚至有可能成為繼1998年《搶救雷恩大兵》後另一個戰爭電影的山頭。就呈現人體在面臨槍林彈雨的脆弱,逼真又令人感到不安的特殊化妝,加上血肉橫飛的恐怖景象,足以讓人對這部電影留下深刻印象。或許這樣逼真的戰場還原,也是一種另類的警世作用,期許這樣恐怖的景象,不會再次發生在這個世界上。

8.5 / 10

 

觀眾取向:(不計分)

喜愛梅爾吉勃遜導演風格的觀眾、喜愛戰爭題材的觀眾、喜愛歷史紀實電影的觀眾、喜愛安德魯加菲爾德的觀眾、喜愛雨果威明的觀眾、喜愛二戰題材電影的觀眾、喜愛寫實戰爭電影的觀眾

 

個人總評:7.9 / 10

 

電影預告片:

 

 

 

 

文章內容使用圖片及影像,為電影發行商版權所有,非商業用途

 

內容版權所有,轉載前請先告知作者

【視覺動物的電影觀點】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animalofvision/

 

 

 

 

 

 

 

 

 


電影爽度:8
故事劇情:8
氣氛營造:8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7

視覺動物的電影觀點 鋼鐵英雄 梅爾吉勃遜 安德魯加菲爾德 雨果威名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