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篇文章

影評 《完美結局》影評 內心最遙遠的距離

2018-01-28 18:10:11


《完美結局》由拍《白色緞帶》、《愛慕》榮獲坎城金棕櫚獎的奧地利導演麥可漢內克執導,坎城威尼斯影展影后伊莎貝雨蓓、柏林坎城影展影帝尚路易坦尼蒂尼昂、陶比瓊斯等人主演。

   擅長關注中產階級內心的麥可漢內克這次把鏡頭對準法國北部上流家庭羅宏一家。了無生趣的喬治爺爺、掌管建築公司、面對公安意外官司還有酒癮失控兒子的安妮姊姊,把和患憂鬱症前妻所生的女兒艾芙帶回家的外科醫生弟弟托瑪。每人都有自己的秘密與難題。

    影片以青少女艾芙的觀點出發,以大量手機影像、電腦螢幕畫面、輔以監視器畫面、新聞影像等,反射出各種影像媒材交錯頻繁的現實世界。以科技為媒介呈現出疏離的偽親密關係,使用大量跟拍、長鏡頭與特寫手法貼近角色,也出現許多鏡子裡的映像、背影畫面,烘托人際的冷漠與未知。

     劇本結構以各角色分支開始敘述,再逐漸解開不同角色關聯性,最後成為家庭群像圖。看似富裕完美的家庭表象之下,每人都必須面對各自選擇與心靈困境,縱然家庭成員時常相處,卻不一定真正了解對方。每個人以自我為中心,難以進入彼此無形中建立的心理框架,甚至也離自己的心很遠。

     片中以個人、家庭為起點,擴張到階級與種族的分野,其中一部份是描寫家裡的幫傭,身為每天照顧生活起居的人,生理距離親近,心理上遙遠。酒後狂言的輕視戳破不可言說的階級制度事實,街上看準膚色的詢問選擇帶有刻板印象。外來移民族群面對的生存困境與上流階層面對的心靈桎悎與規範在安妮的婚宴上以黑白分明的顏色突顯出來。然而虛偽成性的社會規範,讓上流階級即使排外也要做好表面功夫,而勞資階級的對抗也請律師以表面好聽的法律術語壓制弱勢一方。

     導演說這部片有放進一個真實事件,一位女孩逐漸毒害自己的母親,並把過程放上網路。很難想像這種心理形成的因素,但讓我想到和友人的一小段對話,她說吉本芭娜娜曾在書中寫過有次婆婆拿了很多馬鈴薯來家裡,多到令人苦惱,於是萌生念頭乾脆把發芽的馬鈴薯加進菜餚,一天天慢慢毒死丈夫(後來沒實際發生)。乍聽之下會覺得很駭人,但友人說她理解這種心情,有時也很想這麼做。讓人覺得長期相處的壓迫與生厭有時會帶來很激烈的作用力,就像電影裡演《愛慕》後續的喬治爺爺長期照護另一半的灰天暗日,所有重擔只能一個人扛。就像國中生艾芙長期生活在被心理忽視的環境中,很難想像她到底經歷過什麼,拿什麼去填補心裡的洞,洞裡又長出什麼顏色的花朵。於是在某種程度上,一老一少反而可以理解對方的某一部分而不加以評判。

    看的時候覺得每個家庭成員都被囚禁著,而且難以了解觸手可及對方的內心。責怪對方為何沒說出內心想法,但有些事是難以言說的,或許是情分相處的累積不夠,心的距離太遠,有些則是就算說出口也無法改變現狀,就像被安妮的期待困住的兒子,透過上癮激烈失控的舉止發洩無法做自己的悲鳴,而通常他出現的場合是戳破表面虛偽的時刻,帶來不合時宜的真實。我們有多了解自己日常生活中常出現或每天朝夕相處的人呢?說不定遠方從沒見過的陌生人才真的和我們互通心意也有可能。愛不簡單,就算不愛任何人也沒關係。

     看麥可漢內克的片最過癮的就是生命不只是單純的運作與美好,不只是套路式的猛烈愛恨情仇,在生活中點滴累積的黑暗涓流,有可能緩慢滲入內心角落,浸透心靈空隙,飽滿溢出之後,有可能做出他人或自己都未曾想過的事。無關對錯,沒有批判,試著深入探討複雜錯綜的心理狀態,而這些事可能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

 

 

 


電影爽度:8
故事劇情:9
氣氛營造:7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9

法國 憂鬱症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