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篇文章

影評 2019臺灣國際女性影展《漂流廚房》-我是誰?

2019-10-12 23:13:03


 

紀錄片的真實,讓我更感受到時間的拉力,是如此的具有觸感,彷彿看到一個被注射過顯影劑的事實,赤裸裸的攤在電腦斷層掃描攝影機的鏡頭前,是逐步揭開深埋在身體裡多年的秘密,可以是造成瘡疤的元兇,令人痛不欲生的因子,但也可能挑戰一個人的免疫力,產生節外生枝的副作用,對於那段感釋傷懷,更成了理性無法理解的生命層次,但這一遭,無非是考掘痛楚的來龍去脈,甚至一個事件的史前史,最後一一浮現。

 

因為,影像正在說話。

 

《漂流廚房》是年輕導演陳惠萍耗時七年所拍攝的80分鐘紀錄片,以自身出發,再從食物、氣味、記憶、移民切入,勾勒出「家」的形象,家在那裡? 正如導演Huiping在泰國海關被誤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中國政治犯Huipuen,而遭遣返,就想像自己倘若是素昧平生的Huipuen呢,而Huipuen現在過的好嗎? 他是否正在世界某處流浪呢? 不斷質疑自我的存在,這是一段過去與現在的詭譎辨證。

 

影片中的導演自己Huiping、從未現身的Huipung、來自柬埔寨的科雅、來自泰國的莎莉、Huiping的母親麗華,這五位身份截然不同的女性,穿梭於平行時空下,身份不斷的轉移,她們的漂流,交織成整部影片的故事網。藉由一段段的對話及想像中的Huiping,成為無形的網絡,帶領觀眾一點一滴的拼湊每一個人的漂流往事。

 

當Huiping被海關攔截,此時「國籍」的界限被糊化了,「家」在哪裡? 而科雅與莎莉這兩位遠嫁來臺的「新住民」,她們的記憶、思念、味道,彷彿就是「無形的」簽證與護照,自由自在的空中飄散,跨越太平洋,在異鄉持續用料理傳遞母親的愛。漂流的廚房,不就是如影隨形的回憶嗎?

 

來自「異」鄉的口味,是她們「家」的味道,從科雅所料理出的咖哩魚麵,裡面放了柬埔寨的香草,就是她用母親的「味道」,講述自己的兒時記趣。那一封封收藏在抽屜裡的家書與伴隨著她飄洋過海的針線盒,莫不承載著科雅成為臺灣媳婦的「史前史」,也道盡了離鄉背井的不捨與思念。

 

而莎莉則是憑著記憶傳承了母親的手藝,與丈夫在臺灣開起了餐館,用親情入味,思念調味,而她不就是在此將母親的愛傳承下去,且開枝散葉嗎?

 

Huipuen是影片中唯一無聲無影的人物,卻是啟發Huiping拍攝這部影片的動機,一段錯置與誤解,促使Huipuen開始去關注她的「史前史」,去瞭解母親麗華,因為生命階段的改變,也開始她的遷徙,為了生計,經營起洗衣店,家中總是彌漫著洗衣精的氣味,也形成了家庭生活的基調,Huiping與母親的對話,也依循著這股氣味而產生親密感。

 

直到影片的最後,Huiping仍在探尋自我,或許這五位女性的漂泊,也漂出了她對個人身份漂流的生命史更多的好奇,在白紙黑字的法律條文與壁壘分明的國界裡,她與Huipuen的各自的身份反而更加模糊,就連那本如假包換的臺灣護照,都無法證明她的臺籍身份是被認同的。

 

因此,Huiping將「國」與「家」分開,對於「家」有更深刻的體認,串連著感官的五臟六腑。味道,增加了自我認同的重量,也更促使Huiping對於自我,以及屬於自己民族的歷史能多一些瞭解,對於未來有更多的探索,認為這也是一種把自我與這片土地連繫在一起的儀式。

 

此片曾在2015年獲得國藝會補助製作,在今年先後入選為「臺灣國際人權影展」與「臺灣國際女性影展」參展影片,導演以文字精練的旁白描述事實、重述自我、糊化家與國的界線,再用平行平穩、單純樸實的基調,舉重若輕的方式展現出女性的堅苦卓絕。但,她們的漂流之旅尚未中止,因為她們的生命齒輪仍與這個世界環環相扣,會如何的傳遞她們的能量,會轉向哪個方向,或許也因為與「家」連結更為緊密,一切早已隨遇而安了!


電影爽度:1
故事劇情:9
氣氛營造:8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7

台北電影節 陳惠萍 紀錄片 臺灣國際人權影展 國藝會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