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篇文章

影評 【我們的那時此刻 The Moment 】金馬獎與影迷的對話

2016-02-17 10:42:40


 

我們的那時此刻】觀後感

陳國富導演在去年金馬獎曾說:「金馬獎應有發掘和介紹的功能。」同樣一部講述講金馬獎由來、變遷的紀錄片,更應承載著篩選、淘洗的功能,楊力州導演的「我們的那時此刻」,雖非盡善盡美,但在有限的時間讓我們了解,金馬獎何以成為兩岸三地最具指標性的頒獎典禮,它的好處在於非純粹表揚台灣影人,不限縮類型可能,因此姜文說自己特別感謝金馬獎給他的鼓勵聽來也不再是調侃(因他從未得過金雞獎),而成龍能連兩屆以「警察故事3」、「重案組」連莊金馬影帝,更證明了金馬獎對演員各種可能性的挖掘,和對類型片的兼容並蓄。

「我們的那時此刻」沒有成為一部枯燥的影史教科書,雖然小鎂的旁白剛開始聽文藝腔了一點,但對電影的註解和社會現況的對照,如「搭錯車」裡描述到的違建拆遷和13年的苗栗大埔事件,都能讓我們對電影所反映的現實產生共鳴,它更擴及成為一部給影迷的情書,當影迷講述她們如何從三廳電影、政宣電影中找到慰藉和遁逃,電影是如何影響或改變了她們的生活,做為一個現實生活的滿足或代償,儘管那些年那些事,我們未必經歷,那些電影或許表現手法今日看來沒那麼「靈活」,但無可否認女長工或軍人的眼淚,並非在鏡頭前刻意被捕捉的,而是經由史料照片、電影畫面讓觀者產生類此情感的連結,這種手法相較另部記錄片《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泰半由外國影人表達對侯孝賢、楊德昌等80年代新浪潮導演的孺慕之情,而缺乏本地影人觀點,來得庶民化而有溫度,而這種在地的情感連結,我以為也是本片的優點之一,在看了兩小時琳瑯滿目的片段後,你不會覺得眼花撩亂,你甚至會想尋線索驥耙梳一番那些年發生的事,興盛的浪潮,錯漏的電影,片末眾多影人齊聲說的謝謝也不再冗贅,因為連我們這些影迷,也由衷地想向楊導,向金馬獎,致上無比的敬意。

ps.另補充一段記錄片裡戴立忍的訪談語,非常有感觸,摘錄如下:
「我認為電影應該是一種與現實生活的對話
但現在這種功能好像慢慢被忘記了
與社會脫節
它不應該只是一種娛樂
或是短暫的麻醉劑」
電影是拍給人給看的,願我們莫忘初衷!


電影爽度:8
故事劇情:8
氣氛營造:9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7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